吊栖白上人

今古遰相送,几时无逝波。

篇章名不朽,寂灭理如何。

内殿留真影,闲房落贝多。

从兹高塔寺,惆怅懒经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古今交替相送,何时才能没有流逝的波澜。
卓越的篇章名垂不朽,但万物寂灭之理又是如何?
内殿保留着真实的影像,闲置的房间里落满了贝叶经卷。
自此以后,对于那座高塔寺庙,心中满是惆怅,懒得再经过了。

注释

今古:现在与古代。
遰:交替,更替。
相送:相互更迭,此起彼伏。
几时:何时,什么时候。
无:没有。
逝波:流逝的波澜,比喻时间的流逝或世事的变迁。
篇章:指文学作品,此处特指优秀的诗词、文章。
名:名声,声誉。
不朽:永不磨灭,永存于世。
寂灭:佛教术语,指一切现象的最终归宿,即彻底消亡、寂然不动的状态。
理:道理,法则。
如何:怎么样,何以如此。
内殿:寺庙内部供奉佛像或举行重要仪式的殿堂。
留:保留,留存。
真影:真实的影像,可能指佛像或重要人物的肖像。
闲房:闲置的房间,无人常住或使用的屋子。
落:落下,堆积。
贝多:贝叶经,古代南亚地区用棕榈科植物贝叶制作的经书,这里代指佛经。
从兹:从此,自此以后。
高塔寺:有高塔的寺庙,可能是诗人心中特定的一座寺庙。
惆怅:失意,伤感,心情抑郁。
懒:不愿意,懒得。
经过:路过,从某处旁边走过。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的《吊栖白上人》,通过对比古今、生死,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佛教修行之地高塔寺的怀念。

“今古遰相送,几时无逝波”表现出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哲理,反问何时能停止这不断的别离。这里,“今古”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遰相送”则是对过去的追忆和告别。

“篇章名不朽,寂灭理如何”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永恒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面对虚无(寂灭)时的困惑。诗人通过这两句,将对逝去之物的怀念与对文学不朽的信仰相结合。

“内殿留真影,闲房落贝多”则描绘了一个荒废的佛寺景象。“真影”可能指的是佛祖的法身或是高僧的遗像,而“闲房落贝多”则形象地展示了时间流逝后自然界与人造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从兹高塔寺,惆怅懒经过”表达了诗人在佛寺前后的哀伤和不舍。这里,“从兹”意味着自此以后,“懒”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今相送、文学永恒与自然消逝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68)

张乔(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吊造微上人

至人随化往,遗路自堪伤。

白塔收真骨,青山闭影堂。

钟残含细韵,烟灭有馀香。

松上斋乌在,迟迟立夕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回鸾阁写望

古阁上空半,寥寥千里心。

多年为客路,尽日倚栏吟。

山压秦川重,河来虏塞深。

回銮今不见,烟雾杳沉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寻阳村舍

荒林寄远居,坐卧见樵渔。

夜火随船远,寒更出郡疏。

雪迷登岳路,风阻转江书。

寂寞高窗下,思乡岁欲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寻桃源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

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

水垂青霭断,松偃绿萝低。

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