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邻几登繁台塔

孝王有遗墟,寥落千年馀。

今为太常宅,复此繁华都。

踊甓冠旧丘,西人号浮图。

下镇地脉绝,上与烟云俱。

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

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

跻攀及其颠,四顾万象无。

迥然尘坌隔,顿觉襟抱舒。

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

投步求自安,不暇为他谟。

平时好交亲,岂复能邀呼。

举动强自持,恐为众揶揄。

一身虽暂高,争如且平居。

君子不倖险,吾将监诸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所作的《和邻几登繁台塔》。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临繁台塔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孝王有遗墟,寥落千年馀”,以孝王的遗迹引出繁台塔的历史悠久,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接着“今为太常宅,复此繁华都”转折,指出繁台塔如今成为繁华之地,对比强烈,暗示了历史变迁与物是人非的主题。

“踊甓冠旧丘,西人号浮图”描绘了繁台塔的雄伟壮观,同时“下镇地脉绝,上与烟云俱”则进一步强调了其地理位置的独特与高耸入云的形象。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繁台塔的壮丽景象。

“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写出了诗人登塔后的视野开阔,仿佛能够俯瞰整个城市。接下来的“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城市的喧嚣与污浊,与繁台塔的清静形成鲜明对比。

“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谨慎行事。随后“投步求自安,不暇为他谟”则是诗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调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平时好交亲,岂复能邀呼”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社交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最后“举动强自持,恐为众揶揄”表达了诗人试图保持自我,避免受到他人嘲笑的决心。

“一身虽暂高,争如且平居”是对人生选择的思考,诗人认为短暂的高处不胜寒,不如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最后一句“君子不倖险,吾将监诸书”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强调了君子应避免冒险,遵循传统智慧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繁台塔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登塔后的所思所感,深刻地探讨了人生哲理、历史变迁、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221)

苏舜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

  • 字:子美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08—1048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

众香爱春发枯荄,我知惟动儿女怀。

天地昏酣醉梦里,人有爽思皆沈埋。

岂如秋风劲利剧刀剑,刮破天膜清光开。

衰根危蒂埽除尽,辨别松竹并蒿莱。

青娥供霜洗夜月,兼以皓露驱纤埃。

常年此夕或阴晦,今岁澄彻将快哉。

是时呼宾赏此景,渐见照我白玉杯。

清辉向人若有意,径历窗户犹徘徊。

放歌狂饮不知晓,烂熳酌客山岳颓。

时节飘流晦朔转,已觉九日来相催。

北轩隙地破苍藓,带花移得黄金栽。

倒冠露顶坐狂客,撷香咀蕊浮新醅。

最怜小雨洒疏竹,爽籁飒飒吹醉腮。

君时传诗颇精丽,意苦泥淖不得来。

开缄文采自飞动,欲和但愧顽无才。

久之黾勉强为答,嫌春爱秋真可咍。

形式: 古风

夜闻秋声感而成咏同邻几作

八月天气肃,万物日已阑。

庭前两高桐,夜籁如哀弦。

志士感节物,中夕耿不眠。

起听抱膝吟,悲烈声相干。

念此华叶改,想见颜色鲜。

顾人生世间,荣悴理亦然。

岂伤岁月速,愧无功名传。

少小学文章,出值用武年。

儒官多见侮,敢为战士先。

欲弃俎豆事,强习孙吴篇。

迂钝不可为,屈曲性亦难。

虚言盗禄食,实又畏上天。

未能追世好,且乐樽酒间。

九日近不远,同醉黄花前。

形式: 古风

和圣俞庭菊

不谓花草稀,实爱菊色好。

先时自封植,坐待秋气老。

类妆翠羽枝,已喜金靥小。

严霜发层英,益见化匠巧。

摇凝光艳落,折恐丛薄少。

一日三四吟,一吟三四绕。

赏专情自迷,美极语难了。

得书所赋诗,烂漫感怀抱。

朗咏偿此心,清尊为之倒。

形式: 古风

答梅圣俞见赠

自嗟处身拙,与世尝龃龉。

至于作文章,实亦少精趣。

低摧朝市间,所向触谤怒。

夫子兴众殊,琢饰贶佳句。

将然纸上动,读毕恐飞去。

自觉异平居,恍忽忘世故。

迥如出泥涂,熏涤失臭污。

衣之青霞裾,饮以紫蕊露。

輶轩驾飞黄,蹀躞上夷路。

古贵知者稀,流俗岂足顾。

雅意虽可珍,三复未敢报。

退惭百不堪,尚恐君悔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