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自讼》,是宋代诗人薛季宣所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身追求与现实境遇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
首句“学问非干禄,宦游端为贫”,表达了诗人对学问与功名利禄之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追求学问并非为了获取官职和财富,而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然而,“宦游端为贫”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即使是为了摆脱贫困而选择仕途,也往往难以如愿以偿。
接着,“生惭挽船令,羞杀采芝人”,诗人自问是否真的能够面对生活的艰辛,是否愿意像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尊严的人一样生活。这里的“挽船令”可能指的是在水边拉船的劳苦工作,而“采芝人”则象征着那些在山林间寻找生活出路的隐士。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省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
“求牧知平陆,无浆卖棘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追求稳定生活时面临的困境。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求牧”),但又担心在平庸的生活中失去自我(“知平陆”)。同时,他也意识到在这样的生活中,可能会因为缺乏资源(“无浆”)而陷入困境(“卖棘津”),这里“浆”可能指代生活必需品或资源,“棘津”则可能是指狭窄、困难的生计之路。
最后,“读书心愧否,何日是来春”,诗人反思自己是否在阅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期待。这句话既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也是对人生道路的追问——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即实现内心的真正满足和生活的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自讼》一诗通过对个人追求与现实境遇的对比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也有对精神追求的坚持与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