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何煌煌行

兵车何煌煌,煌煌去何乡。

天子今命我,讨彼蛮彝方。

侧闻日本寇,远涉朝鲜疆。

招以义不服,敢于逆颜行。

王赫斯震怒,授钺开明堂。

带甲十万馀,一一尽豪强。

盔刃既犀利,械器咸精良。

战胜庙算多,杀伐天威张。

两翼夹中坚,精锐不可当。

期门占气候,太一动星芒。

连营鸭绿左,结阵鸡林傍。

指顾反侵地,挂弓于扶桑。

平生怀忠义,意欲吞八荒。

行行振长策,永令波不扬。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兵车何煌煌行》是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通过描绘军队出征的壮观场景和英勇战斗的场面,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壮烈。

首先,诗中“兵车何煌煌,煌煌去何乡”两句,以金光闪闪的兵车起笔,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时的雄伟气势,同时也暗示了征途的遥远与未知。接着,“天子今命我,讨彼蛮彝方”表明了出征的目的——征讨远方的敌人,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决心。

“侧闻日本寇,远涉朝鲜疆”点明了敌人的方位,暗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招以义不服,敢于逆颜行”则表达了即使面对正义的召唤也不屈服的敌人,以及军队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王赫斯震怒,授钺开明堂”描绘了君主的愤怒与军队的动员,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带甲十万馀,一一尽豪强”展示了军队的强大阵容,以及士兵们的勇猛与力量。

接下来的几句“盔刃既犀利,械器咸精良”强调了武器装备的先进与精良,为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战胜庙算多,杀伐天威张”则体现了战略的正确与军事力量的强大。

“两翼夹中坚,精锐不可当”描绘了军队布阵的严密与战斗力的惊人。“期门占气候,太一动星芒”运用神话元素,象征着军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将取得胜利。“连营鸭绿左,结阵鸡林傍”展示了军队的布局与战术的巧妙。“指顾反侵地,挂弓于扶桑”则描绘了军队迅速而有效的行动,以及对敌人的打击。

最后,“平生怀忠义,意欲吞八荒”表达了士兵们对于忠诚与正义的追求,以及征服世界的雄心。“行行振长策,永令波不扬”则寄寓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希望和平与繁荣能够长久延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士兵们的英勇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对和平与正义的向往。

收录诗词(1563)

区大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东征从军行(其一)

我本忠义士,授策靖东夷。

军书昨夜下,启行有程期。

入与家人别,去去从此辞。

朝登蓟门道,夕济滦河湄。

我行孟冬月,北风鸣且悲。

溪谷多霜雪,道路常崄巇。

后嘶万马群,前建十丈旗。

悠悠越国都,遂至彼封圻。

仗剑清海氛,时雨迎王师。

反彼旧旄倪,睹我汉官仪。

齐公问包茅,秦伯赋无衣。

况我奉王命,定乱而持危。

古来竹帛烈,岂属纨裤儿。

形式: 古风

东征从军行(其二)

朔风吹征裘,边马鸣不止。

烈士怀古心,拔剑四顾起。

东方羽檄急,海气昏千里。

幽并多健儿,吴越多君子。

共是报恩人,各言雪国耻。

万骑出渔阳,三军度辽水。

搴旗山雪高,吹角海波瀰。

朝鲜救兵至,日本夷王死。

功名何足论,要自酬知己。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东征从军行(其三)

申胥哭秦庭,其志在存楚。

庾信哀江南,亡臣困羁旅。

吴子时卧薪,报仇不遑处。

越人未返国,妻妾为囚虏。

此邦久宴安,那能免侵侮。

宗庙见焚燬,臣主窜草莽。

今我整义旗,遥遥涉疆土。

岂不惮远役,王事怀靡盬。

晨征犯风雾,夜宿无室宇。

三军久暴露,饥寒亦已屡。

问罪宁尔邦,除残报明主。

嗟尔远道人,安知我勤苦。

形式: 古风

东征从军行(其四)

属国久向化,述职比东藩。

海烽一朝起,鱼鳖何喧喧。

匪伊敢犯顺,乃我欲固存。

连樯伏万弩,平野列千屯。

会见封鲸鲵,崇丘对国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