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厚秀才见赠三首(其三)

一卷新诗锦一端,掉头吟讽识芳酸。

哀歌永夜悲牛角,朗咏扁舟笑杏坛。

间发笙簧犹可拟,弃捐斤斧定知难。

继君高韵君应笑,咀嚼归途久据鞍。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翻译

一卷新诗犹如锦绣的一端,我摇头吟诵品味其中的芬芳酸楚。
在漫长的夜晚,悲伤的歌声如同牛角般凄厉,而在明亮的船上,我欢快地朗诵,笑对杏坛。
偶尔吹奏的笙簧音乐尚可比拟,但放弃粗重的工作必定困难重重。
你若能继承这高尚的韵律,想必会心一笑,回味这段旅程,长久地坐在马鞍上咀嚼着这些诗篇。

注释

新诗:新的诗歌作品。
芳酸:比喻诗歌中的情感深沉或苦涩。
牛角:比喻悲伤的声音或情绪。
杏坛:古代教育的象征,此处指讲学之处。
笙簧:中国古代的管乐器,此处代指音乐。
斤斧:斧头等工具,这里比喻繁重的工作。
高韵:高尚的韵律,指诗歌的艺术价值。
据鞍:骑在马鞍上,形容长途跋涉或旅途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次韵的形式回应吴厚秀才的赠诗。诗中,诗人将吴秀才的新诗比作一端精美的锦缎,通过吟诵品味,感受到其中深沉的情感。他以"哀歌永夜悲牛角"形容诗中的哀伤之情,而"朗咏扁舟笑杏坛"则展现出诗人在欣赏中找到一丝慰藉,如同扁舟独游时对杏坛(孔子讲学之地)的向往和欢笑。

接着,诗人认为吴秀才的诗歌才华如同笙簧般悠扬,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如弃捐斤斧,他也深知不易。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在回味吴秀才的佳作时,仿佛长途骑行中久久地坐在马鞍上细细咀嚼,表达了对吴秀才诗才的敬佩和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吴秀才的诗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欣赏与感慨,展现了宋词中对文人墨客才情的推崇和对创作过程的尊重。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

得郡迎亲愿不违,书来无复寄当归。

马驰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

湖水欲平官舍好,茶征初复讼氓稀。

平反闻道加餐饭,五裤应须换破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张去华院中感怀

登朝已老似王阳,脱叶何堪雾雨凉。

案上细书憎蚁黑,禁中新酒爱鹅黄。

临阶野菊偏能瘦,倚槛青松解许长。

仕宦不由天禄阁,坐曹终日漫皇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张问给事喜雨

已收蚕麦无多日,旋喜山川同一云。

禾黍趁时青覆垄,池塘流润渌生文。

两宫尚废清晨集,中禁初消永夜薰。

仓粟半空民望足,深耕疾耨肯忘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次韵张君病起二首(其一)

壮年得疾势能支,不废霜螯左手持。

渐喜一杯留好客,未应五斗似当时。

口中舌在时闻句,雪里心安不问师。

去卧淮阳从病守,功名他日许君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