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其一)

洛川秦野郁相望,风物山河旧帝乡。

涧底逢人问樵径,松间系马宿僧房。

恨无同好携三雅,共讲前闻醉百场。

历遍胜游翻怅望,日边回首远烟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洛川与秦野相互映照,风景山水仍是昔日皇都。
山涧深处遇见人,询问砍柴的小路,松林中停下马匹,在僧房过夜。
遗憾没有知音相伴,共同探讨古籍中的深意,畅饮百次以醉解忧。
遍览名胜后更觉惆怅,遥望天边,只见远方烟雾苍茫。

注释

洛川:指洛水和秦地,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
秦野:秦地的田野。
风物: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山河:山脉河流。
旧帝乡:过去的皇家之地。
樵径:砍柴的小路。
松间:松树之间。
僧房:僧侣居住的地方。
同好:志趣相投的朋友。
三雅:泛指古代经典文献或高雅的学问。
前闻:过去的见闻,历史知识。
醉百场:畅饮很多次。
胜游:名胜古迹的游览。
怅望:惆怅地凝望。
日边:天边,这里比喻朝廷或远方。
远烟苍:远处的烟雾显得苍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洛川秦野风光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古帝遗迹的尊崇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郁相望”两字已设定了一种沉郁的情绪,而“旧帝乡”则点明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第二句,“涧底逢人问樵径”中的“樵径”暗示了一种隐逸之意,诗人通过询问樵夫的行迹,展现了对山林生活的向往。紧接着,“松间系马宿僧房”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净生活。

第三句“恨无同好携三雅”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与志同道合之人的共游而感到的遗憾。这里的“三雅”指的是琴、棋、书,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高雅生活。而“共讲前闻醉百场”则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与艺术交流的热爱。

最后两句“历遍胜游翻怅望,日边回首远烟苍”中,“历遍胜游”显示了诗人广泛的旅行和深厚的情感积累,而“翻怅望”则是对美好景色的无限留恋。至于“日边回首远烟苍”,则是在夕阳西下之时,回顾往昔,那些曾经的风光都化作了远处的迷离烟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写,以及对友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怀,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邃情感。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复古小园书事

饱食复闲眠,风清雨霁天。

叶深时坠果,岸曲乍藏莲。

波面秋光净,林梢夕照鲜。

东家近亦富,满地布苔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赵子舆龙州吏隐堂

四望逶迤万叠山,微通云栈落尘寰。

谁知吏道自可隐,未必仙家有此闲。

酒熟何人能共醉,诗成无事复相关。

浮生适意即为乐,安用腰金鼎鼐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吴朝议同年谢光与景仁同年见过

结绶东堂同发策,白头相值益相亲。

却思景祐无多日,共见元丰有几人。

天下高名归广受,古来交道重雷陈。

谢公身老才方壮,落笔成章字字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留守相公九月八日与潞公宴赵令园有怀去年与景仁秉国游赏

今岁台星聚洛中,甘棠前后雨阴浓。

英辞唱和诗千首,高宴游陪禄万钟。

木末霜繁花未落,云间字小雁相从。

西湖在望亲朋远,节物那堪处处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