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其五)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翻译

谁能倾听那欸乃的声音,它深深触动着人的心弦。
不怨恨湘江的波涛多么深沉,也不埋怨湘水有多么清澈。
内心的哀叹怎敢轻易说出,只能空羡慕江面明月的皎洁。
往昔听说有人敲击船舷,伴着钓鱼时唱出了这曲调。
歌声一起便伴随着悲凉之风,歌唱完毕愁云也凝聚不散。
这遗留的曲子如今哪里寻,它已化作了渔父流传的歌谣。

注释

谁能:表示疑问,意为有谁能够。
听:倾听。
欸乃:象声词,形容摇橹声或歌唱声。
感人情:触动人心的情感。
恨:怨恨。
湘波深:湘江波涛深沉。
怨:埋怨。
湘水清:湘水清澈。
所嗟:感叹之事。
岂敢道:不敢直言。
空羡:徒然羡慕。
江月明:江面上明亮的月光。
昔闻:过去听说。
扣断舟:敲击船舷。
引钓:钓鱼时。
歌此声:唱出这样的歌声。
始歌:开始唱歌时。
悲风起:悲伤的风随之而起。
歌竟:歌唱完毕。
愁云生:愁云聚集。
遗曲:遗留下的曲子。
今何在:现在在哪里。
逸为:流传成为。
渔父行:渔夫们传唱的歌曲。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系乐府十二首·其五·欸乃曲》。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切感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念。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这里,“欸乃”指的是一种古代的乐器或乐曲,这两句表明只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被这种音乐所打动,触及其深沉的人间情感。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诗人并不过分哀伤湘江之水太深,也无需责怪它的清澈,因为他知道美好的音乐和自然景象都是难以长久的,它们本身就带有淡淡的忧伤。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诗人感叹着,不忍心去言说那些已经逝去的乐曲,只能空自羡慕那清澈如洗的江月。

接下来的两句:“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描述了过去听过的美妙音乐是如何与行船和垂钓相连的,那些声音仿佛仍在耳边回响。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当开始唱起这首曲子时,悲凉的风便随之而来,而当歌声渐渐结束时,心头却又笼罩上一层忧愁如同浮动的云朵。

最后两句:“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失传的古老乐曲的怀念,它们如同那些已逝去的人生岁月,现在只剩下渔夫的悠扬歌声在空中回荡。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追忆,抒发了对过去美好的怀念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切理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美好不再的无奈与哀愁。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系乐府十二首(其十)谢大龟

客来自江汉,云得双大龟。

且言龟甚灵,问我君何疑。

自昔保方正,顾尝无妄私。

顺和固鄙分,全守真常规。

行之恐不及,此外将何为。

惠恩如可谢,占问敢终辞。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补乐歌十首(其五)五茎

植植万物兮,滔滔根茎;五德涵柔兮,沨沨而生。

其生如何兮秞秞,天下皆自我君兮化成。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补乐歌十首(其四)九渊

圣德至深兮,奫奫如渊;生类娭娭兮,孰知其然。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补乐歌十首(其一)网罟

吾人苦兮,水深深。网罟设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网罟设兮,山不幽。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