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
汉兴反秦暴,见儒犹骂嗔。
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
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镈的作品,名为《杂兴三十九首(其十七)》。通过这短短的五言绝句,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圣道由书传,秉畀火于秦。”
这里,“圣道”指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而“由书传”则说明这些思想通过文献、经典得以流传。作者用“秉畀火于秦”来比喻,这些思想如同火焰一般在秦朝广泛传播,可能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批判。
“汉兴反秦暴,见儒犹骂嗔。”
这两句诗表达了汉代对于秦朝暴政的反思和儒家学者对此的不满。汉朝的建立是对秦末暴政的一种反动,而“见儒犹骂嗔”则说明儒生们对于过去的痛苦记忆仍然心有余悸,充满了怨恨。
“董子惟有志,耿耿谁与陈。”
这两句诗中,“董子”很可能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作者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使是像董仲舒这样的伟大人物,也只能保持自己的坚定意志和理想,而无法实现更大的抱负。“耿耿谁与陈”则表达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虽然心怀壮志,却无人可以与之论道,只能默默付诸东流。
“使时三策行,焉老诸侯宾。”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位使者在乱世中提出了三种对策,而当他年岁渐长,成了诸侯间的座上宾客。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时局变迁和人事更替。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时代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它既是对过去的一种批判,也是一种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不详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向来曾爱叶田田,落日荷花拥棹前。
霜冷不移鱼世界,苇残聊作雁家缘。
诗狂顷刻成三首,懒病中间接四边。
除此今朝无别事,与君相就乐?船。
无愁便是乐无涯,看破纷纷眼里花。
旋洗杯盂将酒试,重糊窗户把风遮。
丹房火鼎频添水,衣匮香炉就焙茶。
判却一生閒理会,共君难数第三家。
画桥烟重柳垂垂,露湿衣裳透始知。
丹桂花香墙畔起,水荭枝影席间移。
思量究竟都如梦,恋著休閒煞不痴。
夜半江潮声正熟,归来才是欲眠时。
倚栏看月兴难平,载酒还须入涧行。
竹顶有时翻鹊翅,草根随处闹虫声。
城中岂是无人赏,船里何曾卧地撑。
游遍一池心未足,乱荷丛底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