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曲(其四)

大艑十八橹,长篙如竹林。

张帆看风色,知是下江陵。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路航行图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船行江上的壮阔与动态之美。

“大艑十八橹,长篙如竹林。” 开篇即以“大艑”(大型船只)和“十八橹”(十八支船桨)描绘了船只的规模与动力来源,形象地展示了船只在江面上航行时的雄伟气势。接着,“长篙如竹林”一句,将长长的竹制撑杆比作一片茂密的竹林,既突出了撑杆的数量之多,也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

“张帆看风色,知是下江陵。” 最后两句则聚焦于航行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张帆。船员们根据风向调整帆位,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顺应,也是对航行技术的精准运用。通过“知是下江陵”的表述,暗示了目的地的明确,同时也透露出对即将抵达彼岸的期待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上航行的生动画面,不仅展现了古代航海技术的精湛,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与航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远方目的地的向往之情。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乌夜啼(其一)

石城诸少年,歌舞日相新。

刘生安东平,是郎得意人。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真]韵

乌夜啼(其二)

长樯百幅帆,常著千里风。

婀娜樯上佳,飞逐不成双。

形式: 乐府曲辞

乌夜啼(其三)

大帆曳云还,长樯柱天起。

非是不相留,势已无千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乌夜啼(其四)

乌生秦氏家,不从秦氏栖。

夜夜将九子,石城城上啼。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