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翻译

万人喧闹声震慑了吴地的人们,他还是那漂浮在江上的老翁。
想要知道潮水有多高,连越地的山峦都仿佛沉没在浪花之中。

注释

万人鼓噪:形容众多人群发出很大的喧哗声。
慑:使...害怕,震慑。
吴侬:指吴地的人,这里可能特指江南一带居民。
浮江老阿童:形容一个在江上漂泊的老者。
欲识:想要了解,想要知道。
潮头:海潮或江潮的最高处。
越山:指浙江一带的山脉。
浑在浪花中:好像完全淹没在浪花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节观看潮汐的景象。开篇“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两句,通过对比众人的喧哗与自己静默观潮的情形,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独享自然之美的心境。“慑吴侬”可能指的是古代吴地的渔民,而“浮江老阿童”则是诗人自喻,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下来的“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两句,则具体描写了观潮的情景。诗人对潮汐的高度产生了好奇,但这股潮水却像融入了远处的越山之中,与翻腾的浪花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其确切高度。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力量与美丽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四)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东阳水乐亭

君不学白公引泾东注渭,五斗黄泥一钟水,又不学哥舒横行西海头,归来羯鼓打凉州。

但向空山石壁下,爱此有声无用之清流。

流泉无弦石无窍,强名水乐人人笑。

惯见山僧已厌听,多情海月空留照。

洞庭不复来轩辕,至今鱼龙舞钧天。

闻道磬襄东入海,遗声恐在海山间。

锵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成君独喜。

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