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其二)

虾须半卷,是月圆时候。六角屏山嫩凉逗。

正心经诵罢,眉史修成,漫惹起、竹里春愁盈袖。

画阑袖手处,私语多时,酒畔回眸更消受。

买得七香丝,除却平原,算只有、婵娟堪绣。

到烟雨迷离送归帆,怕指点红楼,一灯如豆。

形式:

鉴赏

这首《洞仙歌(其二)》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所作,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情感的画面。"虾须半卷,是月圆时候",形象地写出月光透过半卷的帘幕洒落,暗示着团圆与宁静。"六角屏山嫩凉逗",通过六角屏风和微凉的触感,传达出秋夜的清新与寂静。

"心经诵罢,眉史修成",诗人可能在修行或阅读中度过时光,但"竹里春愁盈袖"又透露出淡淡的忧思,可能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是对世事的感慨。接下来,"画阑袖手处,私语多时",描述了诗人独自在栏杆边沉思,似乎在回味与某人过去的交谈。

"酒畔回眸更消受",借酒消愁,每一次回首都更加增添离愁。"买得七香丝,除却平原,算只有、婵娟堪绣",诗人试图用七香丝线编织美好回忆,将月亮比喻为唯一的美好,寄托对远方的向往。

最后,"烟雨迷离送归帆,怕指点红楼,一灯如豆",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离别场景,烟雨朦胧中目送归舟远去,担心远方的人只能在微弱的灯火下度日,表达了深深的牵挂和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其三)

珍丛销歇,镇分花拂柳。拟向东皇绿章奏。

记琴心惜别,鬓影伤春,挨过了、一树碧桃开后。

青衫无恙在,小杜才华,湖海飘零十年久。

钿约古难圆,化作胭脂,愿镇日、不离卿口。

且手擘红蕉写新词,拚地老天荒,相思白首。

形式:

金缕曲

软语花边听。正商量个侬归计,矮鬟肩并。

话到明朝销魂处,数点啼珠偷迸。

更不管舞衫红沁。

小院沈沈春如海,便缃桃落尽无人问。

心上有,别离恨。明珰莫负年时赠。

怎忘他弄娇体态,倚愁情性。

纵倩张郎偷春笔,写出眉痕一寸。

也难写相思一寸。

回首秦楼箫声杳,算兰堂未抵蓬山近。

应寄个,紫鸾信。

形式:

齐天乐

神山一堕罡风劫,三生坠欢空记。

黛恨难传,红情渐减,闲却笔尖眉意。伤春况味。

又歌扇飘零,舞衣憔悴。

惯听琵琶,青衫禁得几回泪。

琐窗旧时啼乌,甚悤悤催换,镜里尘世。

今夜西楼,半钩凉月,慵照彩鸾孤戏。愁妆印水。

料翠被香残,紫箫声脆。梦到银屏,灵狸花底睡。

形式:

念奴娇.江南舟中作

英雄往矣,对江山赢得,乱愁千斛。

今古梦痕消不尽,付与败蕉残鹿。

醉里征诛,愁边歌舞,画就兴亡局。

欲书遗恨,南山可惜无竹。

应念茂苑风花,台城烟草,萧瑟空云木。

曾倚舵漏闲眺望,惟见暮帆沙骛。

狸去祠荒,雀飞桥冷,悽断前朝曲。

无情最是,秦淮一片寒绿。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