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

蹑径登高亭,天远不敢局。

疏帘捲檐花,百里在举目。

江横缟带明,山隐螺髻绿。

啼鸟破长烟,飞泉漱寒玉。

云回猛虎啸,清风绕岩谷。

飕飕入青松,古淡琴一曲。

倚栏更凝望,斜阳上修竹。

欲去还迟迟,胜概那可足。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轻步登上高亭,心怀敬畏不敢自限
拉开窗帘,看檐下花朵,百里风光尽收眼底
江面如白带般明亮,山峦如螺髻般翠绿
鸟儿啼鸣穿透长空烟霭,飞泉如玉液在山间流淌
云雾回旋,似猛虎咆哮,清风拂过山谷
疾风吹过青松,古雅淡然中奏起一曲琴音
倚着栏杆长久凝望,夕阳映照修长的竹林
想离去却又依依不舍,这样的美景怎能满足

注释

蹑径:轻步而行。
局:局限,此处指心胸不开阔。
疏帘:稀疏的窗帘。
螺髻:形容山峰形状像螺髻。
飞泉漱寒玉:飞流的泉水如玉液般清澈。
啸:虎啸声。
琴一曲:弹奏一首琴曲。
修竹:高直的竹子。
胜概:壮丽的景色。
那可足:怎能足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登山远眺的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胸中壮阔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蹑径登高亭,天远不敢局。”开篇即以小心翼翼地踏上山路、攀登至高亭为起点,展示了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预示了诗人对于广阔天地的向往。

“疏帘捲檐花,百里在举目。”此句描绘了山间春色,轻拂窗棂、卷起屋檐,眼前百里风光尽收眼底,显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江横缟带明,山隐螺髻绿。”这里借用河流如同丝带一般流淌和山峦隐藏着翠绿之色,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相间的壮丽景观。

“啼鸟破长烟,飞泉漱寒玉。”此处以鸟鸣声穿透云雾与清泉洗涤冰冷的玉石作比喻,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界中生命活力和清新之美的感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洁。

“云回猛虎啸,清风绕岩谷。”这一句则是通过云卷、猛虎咆哮声以及清风环绕山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雄伟而又和谐的自然氛围。

“飕飕入青松,古淡琴一曲。”诗人在这片宁静中似乎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古琴的旋律与清风、青松交织在一起,彰显了诗人对传统美学的尊崇。

“倚栏更凝望,斜阳上修竹。”诗人倚靠栏杆,再次凝视远方,夕阳洒落于修长的竹丛之中,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永恒的意境。

“欲去还迟迟,胜概那可足。”最后一句流露出诗人不忍离别山水之间美景的心情,以及对于这段时光和所见所感难以言尽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宁静。

收录诗词(11)

刘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霜阁

翰林诗笔振千古,珊瑚照夜横雕梁。

高文胜地占江左,我来戴胜初降桑。

雨师愤郁欲倾注,气蒸柱础如迸浆。

清风执热逝可濯,定知五月飞秋霜。

山盘左右俨环列,赏溪远带摩寒光。

苍松怪柏倚层岭,不许桃李参其行。

干缠薜荔俯危涧,渴龙矫矫鳞甲张。

云生楼宇隐金绿,泉落庭除兰芷芳。

虎传老包踞前壁,百兽辟易远我堂。

像瞻黄檗若欺魄,智囊岂特降支郎。

碧鸡一声破烟雾,静中不觉尘世忙。

冥搜穷讨扫俗轨,更开竹径通禅房。

荒台谁忆遗民钓,乐土长吟帝子章。

避世徵君想岩穴,濯缨孺子思沧浪。

临流赋诗情骀荡,万虑不敢愁吾肠。

会须畏夏继康乐,青松架壑聊相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破山八咏(其二)文举塔

圆旨探双林,卮言发南华。

万里归一空,谁云正非邪。

门影摇青松,曾回贵侯车。

犹遗数层塔,岌岌凌飞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破山八咏(其四)龙门涧

白龙斗巍峰,长涧落千尺。

灵泉应奇踪,高连暮云碧。

寒影凌苍崖,清流动危石。

八月苗正枯,犹能变甘泽。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破山八咏(其一)兴福寺

峨峨乌目山,曾临贵侯宅。

重房昔珠翠,峻宇焕金碧。

泉激晨霞明,松摇暮云白。

宜尔山中人,日轮自朝夕。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