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二十四首(其三)

悯俗从迁谢,寻仙去沦没。

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

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

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

不觉随玉皇,焚香诣金阙。

形式: 古风 押[月]韵

翻译

怜悯世俗随岁月消逝,寻求仙境以免沉沦消失。
三界中有真正的仙人,赋予我修道的根基。
清晨吸纳丹霞之景,夜晚畅饮黄色月华。
全身百脉日益通畅,心胸更加清新超脱。
心灵栖息于虚空无为,透彻洞察一切恍若梦境。
不经意间追随玉皇大帝,焚香朝拜天庭的黄金宫阙。

注释

悯俗:怜悯世俗。
迁谢:变迁消逝。
寻仙:寻找成仙之道。
沦没:沉沦消失。
三元:指天地人三界。
真人:得道的仙人。
生道骨:获得修道的根本。
凌晨:清晨时分。
吸丹景:吸纳日出时的美景(比喻修炼)。
入夜:夜晚时。
饮黄月:享受月光,比喻吸收自然精华。
百关:身体的各个关节、窍门,泛指全身。
弥调畅:越来越畅通。
方寸:指心胸。
清越:清新超脱。
栖神:使心灵安住。
合虚无:与虚空合一,达到无为境界。
洞览:彻底洞察。
周恍惚:周围一切都如同梦幻般。
不觉:不经意间。
随玉皇:跟随玉皇大帝,比喻达到极高境界。
焚香:烧香,表示虔诚。
诣金阙:前往天庭的宫殿,金阙指天上的宫殿。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道教色彩的诗歌,描绘了一位修士追寻仙道、沟通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过程。诗中不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悯俗从迁谢,寻仙去沦没" 表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怜悯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对超脱尘世、追求永恒之道的渴望。"三元有真人,与我生道骨" 提到的是三元节日(即太岁、下元、上元)中存在着真正的仙人,并且这位修士与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修行之道。

"凌晨吸丹景,入夜饮黄月" 描述了诗人在清晨吸取灵气,晚上饮用月光,以此来滋养身体和精神。这里的“丹景”、“黄月”都是道教修炼中的象征性物质,代表着纯净与神圣。

"百关弥调畅,方寸益清越" 中的“百关”指的是身心的各种障碍,而“方寸”则是心灵的象征。诗人通过修行,使得内心世界更加通达和清澈。

"栖神合虚无,洞览周恍惚" 表示修士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虚无之境,并且能够洞察宇宙万物的奥秘。

最后两句“不觉随玉皇,焚香诣金阙” 描绘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诗人在这种状态下,不再感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意于天界之神——玉皇大帝之前焚香敬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道教修炼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凡尘、达到与宇宙合一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129)

吴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仙二十四首(其四)

西龟初定箓,东华已校名。

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

体妙尘累隔,心微玄化并。

一朝出天地,亿载犹童婴。

使我齐浩劫,萧萧宴玉清。

形式: 古风

游仙二十四首(其五)

怡神在灵府,皎皎含清澄。

仙经不吾欺,轻举信有徵。

畴昔希道念,而今果天矜。

岂非阴功著,乃致白日升。

焉用过洞府,吾其越朱陵。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游仙二十四首(其六)

高真诚寥邈,道合不我遗。

孰谓姑射远,神人可同嬉。

结驾从之游,飘飘出天垂。

不理人自化,神凝物无疵。

因知至精感,足以和四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游仙二十四首(其七)

碧海广无际,三山高不极。

金台罗中天,羽客恣游息。

霞液朝可饮,虹芝晚堪食。

啸歌自忘心,腾举宁假翼。

保寿同三光,安能纪千亿。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