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三咏(其二)觉海方丈

往来城府住山林,诸法翛然但一音。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

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在城市和山林之间来往居住,一切佛法都简化为同一声音。
不违背自然法则,真正的道路宽广无边,随着每个缘分而生,禅意越发深远。
舌头已经清净,无人能破坏,脚步如同虚空,我能追寻内心的宁静。
年末时分,在北窗下闲适地度过,葡萄落满床,洒下一片阴凉。

注释

往来:来回穿梭。
城府:城市与山林。
翛然:自由自在。
一音:单一的声音,指佛法精要。
物违:违背外物。
真道:真理之道。
自禅深:自然而然的禅意深厚。
舌根:言语清净。
坏:破坏。
足迹如空:步履轻盈,如行于虚无。
岁晚:年末。
北窗:北窗边。
蒲萄:葡萄。
半床阴:床的一半被阴影覆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北山三咏(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禅意和隐居生活的诗歌。

“往来城府住山林”一句,描绘了诗人远离尘世,选择在山林之间游走、栖息的情景。“诸法翛然但一音”则指代一切佛法归于一个清净的声音,表达了对心灵纯净的追求。

“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两句,传递出诗人对于自然和谐、顺应自然之道的态度。这里,“不与物违”意味着不与万物相违背,而是顺其自然;“每随缘起自禅深”则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随遇而安,自然而然进入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舌根已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两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无染,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这里,“舌根已净”比喻心灵的纯洁;“足迹如空”则象征行踪自由,无拘无束。

最后两句“岁晚北窗聊寄傲,蒲萄零落半床阴”描绘了诗人在年迈时光,独自坐在北窗之下,对着寥寥的傲来(一种植物)发了一会儿的傲气,同时感受着室内外的静谧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蒲萄零落半床阴,生动地描绘了室内外的宁静与诗人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王安石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将禅意与山林生活完美融合,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一曲心灵的曼声。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北山三咏(其三)道光泉

箨龙将雨绕山行,注远投深静有声。

云涌浴槽朝自暖,虹垂斋镬午还晴。

铜瓶各满幽人意,玉甃因高正士名。

神力可嗟妨智巧,桔槔零落便苔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北山暮归示道人

千山复万山,行路有无间。

花发蜂递绕,果垂猿对攀。

独寻寒水度,欲趁夕阳还。

天黑月未上,儿童初掩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古松

森森直干百馀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