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休论吾昔与吾今,窗下婆娑有学林。
会意书非求甚解,无弦琴岂要知音。
是中截断谈天口,何处寻来立雪心。
永日春风莺百啭,幽人踵息正深深。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孙应时所作,名为《和答赵生师白见寄(其一)》。诗中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休论吾昔与吾今" 表示诗人对过去与现在不再进行比较,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窗下婆娑有学林" 描述了一个安静的书房场景,婆娑可能是树木的影子,也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而“学林”则象征知识与学问。
"会意书非求甚解,无弦琴岂要知音" 这两句强调的是诗人追求意境而非字面之解,对于无弦的琴来说,岂能不懂其声音,这表明了诗人对于艺术和学问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是中截断谈天口,何处寻来立雪心" 这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话题的突然转换,以及内心世界如同积雪般纯洁。
最后两句 "永日春风莺百啭,幽人踵息正深深" 描述了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在长久的春日里,和煦的风中充满了鸟鸣,而作为一个隐逸之人的诗人,此时正在享受着深深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不详
旰食延英责太平,小臣忧国思茫冥。
千秋鉴在开元录,十渐书留贞观屏。
莫笑戆愚如汲黯,无宁龌龊似陶青。
何时再见东都会,万国衣冠拱帝庭。
乳燕鸣鸠恼醉眠,起临芳草思芊绵。
花残柳暗春归日,云薄风轻雨后天。
酒户已缘愁顿减,诗坛宁复勇争先。
只因归老渔樵舍,不梦佳人玳瑁筵。
赋归堂上忆春山,点笔题诗傍石栏。
老子如今已陈迹,故人谁与共追欢。
青灯客舍一杯酒,细雨江城二月寒。
多谢相过同太息,百年身世梦中看。
病暑迎秋苦恨迟,秋来唤起楚人悲。
一江风雨无眠夜,万里关山独往时。
奉檄不知翻远别,倚门应已念归期。
荻花枫叶添情绪,看得明朝两鬓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