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门行

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

但恐筋力尽,敢惮将军遇。

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

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

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

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

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翻译

长河冻结如同石头,战士在深夜守卫边疆。
只担心体力耗尽,哪里敢害怕将军的责罚。
自古以来死亡从未停息,白骨累累阻塞了官道。
难道没有一个能建功立业的,可以让他的坟墓高高耸立?
亲人们拉着衣角哭泣,悲伤的哭喊声相互回应。
死者虽然沉默无声,却难以承受生者痛彻的领悟。
还不如没有手脚,至少能在晚年看到牙齿和头发。
这才明白,这短短七尺身躯,竟是加速死亡的工具。

注释

冻如石:形容河水结冰坚硬。
征人:出征或戍守边疆的人。
筋力尽:体力耗尽。
将军遇:指上级将领的责罚。
白骨碍官路:形容战争频繁,白骨遍地。
一有功:指建立功勋。
高其墓:使墓葬显赫。
亲戚牵衣泣:亲人因哀痛而拉扯衣角哭泣。
生者悟:活着的人深深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齿发暮:指年老时的容貌。
七尺躯:古代对人身高的描述,约1.7米左右。
速死具:加速死亡的工具,这里暗指战争的无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和士兵的艰辛处境。开篇“长河冻如石,征人夜中戍”两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设置了一个严寒而又紧张的战场氛围。“但恐筋力尽,敢惧将军遇”表达了士兵们担心自己体力的极限和对与敌军相遇的忧虑。

随后,“古来死未歇,白骨碍官路”两句,通过历史的镜头展现了战争中生命被无情践踏的情景。白骨阻塞道路,不仅是对过往战乱的回顾,也是对目前士兵可能命运的暗示。“岂无一有功,可以高其墓”则表达了士兵们对于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从而得到更好安葬待遇的渴望。

“亲戚牵衣泣,悲号自相顾”两句,刻画了家人对远征战士的担忧和哀伤。他们只能通过衣服来触摸对方的温度,表达着对逝去生命的不舍和对生者未来的关切。

“死者虽无言,那堪生者悟”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死亡与生者的关系。即便是沉默的亡魂,也在警醒那些还活着的人们。最后,“不如无手足,得见齿发暮”和“乃知七尺躯,却是速死具”两句,以一种绝望的口吻,直白地揭示了战争对人生命体的摧毁和对未来希望的挫败。

整首诗通过强烈的视觉形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们的悲惨命运,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尊严和和平价值的深思。

收录诗词(110)

曹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邺之。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才颖最佳。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 字:业之
  • 籍贯: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
  • 生卒年:约816~875

相关古诗词

翠孤至渚宫寄座主相公

万里一孤舟,春行夏方到。

骨肉尽单羸,沈忧满怀抱。

羁孤相对泣,性命不相保。

开户山鼠惊,虫声乱秋草。

白菌缘屋生,黄蒿拥篱倒。

对此起长嗟,芳年亦须老。

恩门为宰相,出入用天道。

忽于摧落间,收得青松操。

全家到江陵,屋虚风浩浩。

中肠自相伐,日夕如寇盗。

其下有孤侄,其上有孀嫂。

黄粮贱于土,一饭常不饱。

天斜日光薄,地湿虫叫噪。

惟恐道忽消,形容益枯槁。

古人于黄雀,岂望白环报。

奉荅恩地恩,何惭以诚告。

形式: 古风

题广福岩

未有天地先融结,方广高深无丈尺。

书言不尽画难成,留与人间作奇特。

形式: 七言绝句

薄命妾

薄命常恻恻,出门见南北。

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

泪珠不可收,虫丝不可织。

知君绿桑下,更有新相识。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赠道师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