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二)烟霞洞

高峰隆崇俯钱塘,往往旧迹称钱王。

布衣奋起保一方,识时知命归真皇。

林衣锦绣誇故乡,三世五王名姓扬。

两浙士女安农桑,嬉游鼓吹答韶光。

当时遗爱云不忘,豪争计夺事已往。

忏悔佛力资慈航,纷建梵宇金碧煌。

至今石屋烟霞苍,苔封碑字半存亡。

应真补塑狞龙降,梦僧告语殊荒唐。

慈氏便真能降祥,福善祸淫理有常。

䛕求宁媚可慨慷,无心随喜乃不妨,或与林壑增佳赏。

披图作歌怀古长,不殊胜处亲徜徉。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杭州西湖边的烟霞洞,以及洞内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宗教文化。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融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中首先描述了烟霞洞所处的地理环境——“高峰隆崇俯钱塘”,描绘出山峰高耸入云,俯瞰着钱塘江的壮丽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往往旧迹称钱王”这一句,引出了烟霞洞与古代英雄人物钱王之间的联系,暗示这里曾是英雄豪杰活动的场所,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布衣奋起保一方,识时知命归真皇”两句,赞美了那些平民英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一方安宁,并最终顺应天命,归依正道。这种对英雄人物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正义与勇敢的推崇。

“林衣锦绣誇故乡,三世五王名姓扬”则进一步描绘了烟霞洞周边的自然美景与历史人物的辉煌事迹,强调了这个地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人辈出,历史积淀深厚。

“两浙士女安农桑,嬉游鼓吹答韶光”两句,展现了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场景,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接下来,“当时遗爱云不忘,豪争计夺事已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上的纷争与争夺已经成为了过去,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历史记忆。

“忏悔佛力资慈航,纷建梵宇金碧煌”则转而描述了宗教文化的繁荣,佛教寺庙的建立与辉煌,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追求。

最后,“至今石屋烟霞苍,苔封碑字半存亡”描绘了烟霞洞现今的景象,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石屋与烟霞相映成趣,碑文虽已斑驳,却见证了历史的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烟霞洞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历史美和人文美的深刻感悟,同时也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三)万松岭

翠临城郭迥盘云,老干千年赦斧斤。

湖色江声欣两得,吴山凤峤与平分。

岂争艳冶春光富,时有飕飗天籁闻。

我愿树人常似此,讲堂近接号敷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题董邦达西湖画册十四幅(其十四)紫阳洞

吴山景已佳,仙真洞尤奥。

紫霞每封户,初阳亦委照。

奇境固无穷,奚必皆亲到。

清游悉大略,薄旋从所好。

重展北门图,又领西湖要。

形式: 古风

舟行春兴

去棹春犹仲,归帆花尽开。

围村红白间,铺垄绿黄堆。

远寺溪烟隐,横桥岸柳回。

最欣蜂蝶过,时带细香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经嘉兴问蚕事未兴因而有作

杭嘉湖三府,蚕事最盛者。

夹岸种女桑,弥望无高下。

时节未谷雨,摊乌尚早也。

三眠已不误,何虑缫丝寡。

周礼禁原蚕,岂为桑与马。

利戒不遗馀,深意存非假。

时巡廑农桑,劝课及春社。

插秧候正遥,菜麦早遍野。

我更何所事,拈吟清兴惹。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