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沈。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中秋之夜月圆满人人都在寻找乐趣,我却独自步入云雾缭绕的皇宫林苑。
本就遗憾人间相隔千山万水,更何况在这高高天上的宫门深处更感幽深。
月光清澈照亮太液池鱼龙安静,静静的夜空锁住了星辰与天象的沉寂。
望断远方不知枚皋你在何方,倚靠这十二栏杆回忆起往昔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

注释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月满:月亮圆满,指中秋之月。
相寻:寻找乐趣,相聚。
非烟:指轻薄的云雾。
禁林:皇宫中的园林,因是禁地而得名。
曾恨:曾经遗憾。
人间:人世间。
千里隔:形容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更堪:更何况。
九门:古代皇城有多个门,九门常用来泛指皇宫的重重门户,表示深远、难以接近。
明涵:明亮地包含、照耀。
太液:太液池,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人工湖,这里代指皇宫的池塘。
鱼龙:水中动物,这里泛指池中生物。
静锁:静静地封锁、笼罩。
圆灵:指天空,圆而灵妙。
象纬:天文现象,象指星象,纬指经纬度,引申为星辰。
目断:极目远望直至看不见。
枚皋:古代文人的名字,这里泛指友人或诗人思念的对象。
何处:哪里,表示不确定的位置。
阑干:栏杆。
十二:形容栏杆之多,不一定确数,也可能象征完整、众多。
忆登临:回忆起以前一起登高望远的情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佳节之夜,诗人独自一人在禁林中徘徊的景象。"中秋月满尽相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感。"独入非烟宿禁林"则是这种孤独感的具体写照,禁林之深不仅是物理上的隔绝,也象征着心灵的寂寞。

"曾恨人间千里隔,更堪天上九门深"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隔绝感。人间虽有千里相隔,但天上之隔更为深远,这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有着精神上的孤寂。

"明涵太液鱼龙定,静锁圆灵象纬沈"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月亮如水,清澈见底,鱼龙安宁,这是一种理想中的和谐状态。而"静锁圆灵象纬沈"则是对这种境界的进一步刻画,月亮之中似乎蕴含着宇宙之秘,万物皆沉浸于这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中。

"目断枚皋何处在,阑干十二忆登临"两句再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好景致的追寻和怀念。枚皋即汉代的枚丘,也是古时名胜之一,诗人通过目光所及之处,寻找着心中向往的地方。阑干十二则可能指的是宫墙或其他高耸的建筑物,诗人在这些地方登临眺望,既是一种身体行为,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禁林等景象的描写,以及对远方美好之处的追寻和怀念,表达了诗人一种超越尘世、寂寞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上巳日花下闲看

十里香尘扑马飞,碧莲峰下踏青时。

云鬟照水和花重,罗袖抬风惹絮迟。

可便无心邀妩媚,还应有泪忆袁熙。

如烟如梦争寻得,溪柳回头万万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上阳宫辞

苑路青青半是苔,翠华西去未知回。

景阳春漏无人报,太液秋波有雁来。

单影可堪明月照,红颜无奈落花催。

谁能赋得长门事,不惜千金奉酒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中夜闻啼禽

漠漠苍苍未五更,宿禽何处两三声。

若非西涧回波触,即是南塘急雨惊。

金屋独眠堪寄恨,商陵永诀更牵情。

此时归梦随肠断,半壁残灯闪闪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