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

圣贤性分良难并,好恶情怀岂得同。

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悦周公。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

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圣贤的品性难以完全相同,喜好厌恶的情感怎能一致。
即使是荀子的思想也不同于孟子,召公对周公的心意并未完全满意。
更何况我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却让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来评判裁决。
全世界的人都不觉得奇怪,因为真正有力实践的人无需顾虑,他们是英雄豪杰。

注释

圣贤: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
良难并:很难完全一致。
好恶:喜好和厌恶。
岂得同:怎能相同。
荀子:先秦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
心未悦:心意并未完全满意。
周公:西周政治家,孔子尊奉为典范。
树立:树立理想。
追高远:追求崇高远大的目标。
裁量:评判和决定。
属闇蒙:不明事理的人。
举世:全世界。
何足怪: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力行:努力实践。
无顾:无需顾虑。
豪雄:英雄豪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所作,题为《圣贤》。诗人通过对圣贤特性的探讨,揭示了圣贤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对立。首句“圣贤性分良难并”,强调了圣贤间的独特性格难以完全一致,暗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接下来,“好恶情怀岂得同”进一步阐述了圣贤对于善恶、喜好和情感的态度可能存在分歧,暗示了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复杂性。诗人以荀子和孟子为例,指出即使是儒家内部,如荀子与孟子的思想也有不同,以此说明圣贤之间观点的多样性。

“召公心未悦周公”借召公和周公的故事,表达出即使在古代贤者之间,也存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体现了历史上的真实冲突。

“况令树立追高远,而使裁量属闇蒙”这两句,诗人认为试图让所有人达到同样的高标准是困难的,而且评价他人时需要明辨是非,不能盲目或偏颇。

最后两句“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顾是豪雄”,诗人认为,尽管圣贤之间有差异,但这并不奇怪,真正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力行其道,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举例,赞扬了圣贤们的独立思考和坚定行动,同时也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收录诗词(457)

曾巩(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 字:子固
  • 籍贯:建昌南丰(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57

相关古诗词

圣泉寺

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

青冥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

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

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村村供佛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正月十一日迎驾呈诸同舍

锦袍周卫一番新,警跸朝严下紫宸。

俗眼望来犹眩日,天颜回处自生春。

行齐鹓鹭常随仗,步稳骅骝不起尘。

归路青云喧鼓吹,乐游从此属都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甘露寺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田中作

傍人应总笑为生,病体朝朝踏雨行。

红饭白菹妻具饷,青秧绿水自催耕。

止知索寞箪瓢计,岂论喧哗内素名。

胜事山风吹木石,暂如韶夏管弦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