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屋童稚少,春来归燕多。
葺旧良易就,新院亦已罗。
俯怜雏化卵,仰愧鹏无窠。
巢栋与巢幕,秋风俱奈何。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与个人情感的诗句,由唐代著名词人元稹所作。诗中通过对高屋、童稚、燕子等元素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悦和生活中的温馨之情。
“高屋童稚少”一句,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场景。高屋代表着安稳与安全,而童稚则是生命的象征,这里暗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
“春来归燕多”表明春季到来,燕子纷纷归巢,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燕子的归来不仅是自然界的变换,也常被用作人间温暖情感的象征。
接下来的“葺旧良易就,新院亦已罗”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个和谐的画面。在这里,“葺旧”指的是修补旧物,而“良易就”则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无需强求的态度。同时,“新院亦已罗”展现出一幅完美的春日家居景象,罗网可能是用于捕捉鸟类或装饰用的。
诗中还有一组生动的对比:“俯怜雏化卵,仰愧鹏无窠。”这里,“俯怜雏化卵”展示了作者对于初生的小生命(如鸡蛋孵化)的喜悦与关爱。而“仰愧鹏无窠”则表现出对自己无法飞翔的自谦与遗憾,鹏指的是传说中的大鸟,可以比喻为理想或远大的目标。
最后,“巢栋与巢幕,秋风俱奈何。”一句,则是从春天转向秋天的情感表达。巢栋(鸟类的巢穴)与巢幕(保护鸟巢的结构),在这里成为秋风中留恋不舍的情感寄托。诗人似乎在问,面对这些自然界中的变化,自己又能如何呢?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情的抒写,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之情。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撩乱扑树蜂,摧残恋房蕊。
风吹雨又频,安得繁于绮。
酒杯沈易过,世事纷何已。
莫倚颜似花,君看岁如水。
绕郭高高冢,半是荆王墓。
后嗣炽阳台,前贤甘荜路。
善恶徒自分,波流尽东注。
胡然不饮酒,坐落桐花树。
花阴莎草长,藉莎闲自酌。
坐看莺斗枝,轻花满尊杓。
葛巾竹稍挂,书卷琴上阁。
沽酒过此生,狂歌眼前乐。
梨叶已成阴,柳条纷起絮。
波绿紫屏风,螺红碧筹箸。
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
我意风散云,何劳问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