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春十首(其十)

梨叶已成阴,柳条纷起絮。

波绿紫屏风,螺红碧筹箸。

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

我意风散云,何劳问行处。

形式: 古风 押[御]韵

翻译

梨树叶子已茂密成荫,柳条上柳絮纷纷扬扬。
水面泛起绿色像紫色的屏风,螺肉般的红色映衬着青绿色的筷子。
三杯酒下肚脸上泛起了热意,心中的万般琐事都随之消散。
我的心意像风中散去的云朵,何必费心询问我的去向呢。

注释

梨叶:梨树的叶子。
已成阴:已经茂密得形成树荫。
柳条:柳树的枝条。
纷起絮:到处飘起柳絮。
波绿:形容水波颜色翠绿。
紫屏风:比喻水面如同紫色的屏风,可能指水面反射的颜色或周围环境色彩影响。
螺红:像螺壳一样的红色,形容食物的颜色。
碧筹箸:碧绿的筷子,‘筹箸’即筷子,古语中‘筹’有计数之意,这里特指餐具。
三杯:喝了三杯酒。
面上热:脸上发热,饮酒后的反应。
万事:一切事情,泛指生活中的种种事务。
心中去:从心里消失,指忘却烦恼。
我意:我的心意、想法。
风散云:像风中散去的云,比喻心情轻松自由。
何劳:何必麻烦。
问行处:询问我去哪里。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初夏景象和抒发离别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梨叶已成阴,柳条纷起絮。波绿紫屏风,螺红碧筹箸。" 这几句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的画面。梨树的叶子已经长得浓密,可以形成阴凉;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细小的绒状花絮,随风摇曳。这两种景象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画面。而"波绿紫屏风,螺红碧筹箸。"则是对室内装饰的描写,通过对比和衬托,更突出了室外自然之美。

"三杯面上热,万事心中去。" 这两句转换了语境,从客观景色描写转向主观情感抒发。"三杯"指饮酒,"面上热"可能是酒意当前,也可能是春日暖阳的映照。然而,这种表面的温暖与快乐并不能驱散心中的忧虑和烦恼,故而有"万事心中去",意味着尽管外界繁华,但内心的烦恼难以消除。

"我意风散云,何劳问行处。"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的心境。他将自己的情感比喻为随风散去的云,其自由自在,不再被世俗羁绊。"何劳问行处"表明他对于外界对自己行踪的询问持一种豁达的态度,似乎在说,即使我走到哪里,也不必过于在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享受与离别之苦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遣昼

密竹有清阴,旷怀无尘滓。

况乃秋日光,玲珑晓窗里。

旬休聊自适,今辰日高起。

栉沐坐前轩,风轻镜如水。

开卷恣咏谣,望云闲徙倚。

新菊媚鲜妍,短萍怜靃靡。

埽除田地静,摘掇园蔬美。

幽玩惬诗流,空堂称居士。

客来伤寂寞,我念遗烦鄙。

心迹两相忘,谁能验行止。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遣病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独孤才四十,仕宦方荣荣。

李三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赵昌八十馀,三拥大将旌。

为生信异异,之死同冥冥。

其家哭泣爱,一一无异情。

其类嗟叹惜,各各无重轻。

万龄龟菌等,一死天地平。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舍彼复就此,去留何所萦。

前身为过迹,来世即前程。

但念行不息,岂忧无路行。

蜕骨龙不死,蜕皮蝉自鸣。

胡为神蜕体,此道人不明。

持谢爱朋友,寄之仁弟兄。

吟此可达观,世言何足听。

形式: 古风

遣病十首(其一)

服药备江瘴,四年方一疠。

岂是药无功,伊予久留滞。

滞留人固薄,瘴久药难制。

去日良已甘,归途奈无际。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遣病十首(其二)

弃置何所任,郑公怜我病。

三十九万钱,资予养顽瞑。

身贱杀何益,恩深报难罄。

公其万千年,世有天之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