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父湖州界中

常民踏车将纳水,今民踏车将出水。

大田不复见沟塍,洪潦汗漫来千里。

昨在会稽固已闻,湖州春雨夏不止。

吹堤卷石冒城郭,馀波之潴此乃是。

至今蒲蠃在民屋,冢树伐尽生葭苇。

茅檐破漏不暇完,父子茕茕瘦相倚。

西风摇落天地秋,下污上莱无所收。

新田今已不可种,问民出水将安求。

水乾鱼虾或易得,且以咀嚼充饥喉。

贫者往往鬻儿女,征徭纷纷复不休。

我从农夫遗斗米,自顾饱食诚堪羞。

四方近日苦穷乏,嗟我有意奚能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孔平仲对湖州地区洪水灾害的深切关注与同情。诗中通过生动的场景描述,展现了农民在洪水面前的无助与艰辛生活。

首句“常民踏车将纳水,今民踏车将出水”,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不同季节面对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春季准备灌溉农田,夏季则需应对洪水。接下来,“大田不复见沟塍,洪潦汗漫来千里”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洪水泛滥的景象,农田被淹没,千里之内一片汪洋。

“昨在会稽固已闻,湖州春雨夏不止”表明诗人对这一情况早有耳闻,而“吹堤卷石冒城郭,馀波之潴此乃是”则展示了洪水的威力,不仅淹没了农田,甚至侵蚀到城市。接着,“至今蒲蠃在民屋,冢树伐尽生葭苇”描述了洪水退后留下的荒凉景象,房屋受损,树木被砍伐,芦苇丛生。

“茅檐破漏不暇完,父子茕茕瘦相倚”描绘了灾民的生活状况,简陋的茅草屋破败不堪,家人相依为命,生活极其困苦。最后,“西风摇落天地秋,下污上莱无所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但因洪水破坏,农作物无法收获,丰收无望。

“新田今已不可种,问民出水将安求”表达了对灾民未来出路的担忧。尽管洪水过后可能有少量鱼类可捕,但不足以解决温饱问题,许多家庭被迫卖掉子女以求生存。同时,赋税徭役的不断加压,让灾民雪上加霜。

“我从农夫遗斗米,自顾饱食诚堪羞”诗人反思自己虽有余粮,却无力帮助更多受灾民众,内心感到羞愧。最后,“四方近日苦穷乏,嗟我有意奚能周”表达了对天下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身力量有限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灾民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宋代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忧虑。

收录诗词(860)

孔平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 字:毅父
  • 籍贯: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
  • 生卒年:1044

相关古诗词

戏张子厚

子厚誇善棋,益我以五黑。

其初示之羸,良久出半策。

波冲与席卷,揉攘见败北。

我师如玄云,汗漫满八极。

子厚若残雪,点点无几白。

是时秋风高,万里鹰隼击。

鹪鹩伏深枝,顾视颇丧魄。

勒铭亭碑阴,所以诧棋客。

形式: 古风

泛涟水

涟漪二十里,清淡得我性。

微风不复摇,天水相与净。

秋容入崖柳,晚色依渔艇。

彷佛会稽游,南湖似明镜。

形式: 古风

杨道中同行而追随不可及闻先在海州

紫芝眉宇不可见,一叶小舟如掣电。

青山云外半出没,白鸟溪边空绚练。

朝行苍莽带残月,暮宿萧条闻落霰。

岂无斗酒为君倾,起望苍波隔长堰。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日出

仲冬十一月,我行赴高密。

路出东海上,晨起骇初日。

腾腾若车轮,只向平地出。

较于昔所见,得此十之七。

蟾蜍尚弄影,皎皎横参毕。

辉光一迸散,夜气扫若失。

扶桑想可到,俗虑苦难讫。

壮观曾未厌,侧叹流景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