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九日闲居,并引

九日独何日,欣然惬平生。

四时靡不佳,乐此古所名。

龙山忆孟子,栗里怀渊明。

鲜鲜霜菊艳,溜溜糟床声。

闲居知令节,乐事满馀龄。

登高望云海,醉觉三山倾。

长歌振履商,起舞带索荣。

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

但愿饱粳稌,年年乐秋成。

形式: 古风

翻译

重阳佳节何时来,让我心满意足度此生。
四季无不佳,古人也以此为乐。
想起龙山孟子游,怀念栗里陶渊明。
鲜艳的菊花在霜中盛开,酿酒的槽边传来悦耳声音。
闲居之时更能体会节日,余生充满欢乐之事。
登高远望云海,醉后感觉三座山都倾斜了。
放声歌唱,衣带飘摇,起舞庆祝。
历经坎坷懂得天意,长久停留感受人间真情。
只愿每年都能丰收稻谷,秋天的丰收带来每年的快乐。

注释

九日:重阳节。
欣然:心满意足。
靡:没有。
乐此:以此为乐。
龙山:历史上的隐逸之地。
栗里:陶渊明的故乡。
鲜鲜:鲜艳。
溜溜:悦耳。
糟床:酿酒的槽。
闲居:闲暇居住。
令节:节日。
醉觉:醉后。
三山倾:感觉山都在倾斜。
振履商:放声歌唱。
带索荣:衣带飘摇。
坎坷:艰难困苦。
淹留:长久停留。
粳稌:稻谷。
秋成:秋季丰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苏轼(也称苏东坡)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九日独何日,欣然惬平生。”这里,“九日”指的是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也称为重阳节或登高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远眺、赏菊饮酒的习俗。诗人通过“独何日”表达了对这一天的特别喜悦和满足感。

“四时靡不佳,乐此古所名。”诗人认为四季都各有其美,而重阳节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的时节,因此他感到格外的快乐。

“龙山忆孟子,栗里怀渊明。”这里,“龙山”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住过的地方,“栗里”则是孟子的居住地。诗人通过这两处古人的足迹,表达了他对这些哲学家和圣人的怀念之情。

“鲜鲜霜菊艳,溜溜糟床声。”描绘了菊花在秋风中更加鲜艳,以及室内的安静祥和氛围,表现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

“闲居知令节,乐事满馀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和喜悦,这种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满足,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登高望云海,醉觉三山倾。”这是描写重阳节时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醉酒后,他似乎感觉到周围的山脉都在向他倾斜,这里体现了诗人的豪放和对自然美景的极致赞美。

“长歌振履商,起舞带索荣。”这是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欢乐时光,他通过歌唱、跳舞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颂扬。

“坎坷识天意,淹留见人情。”这里,“坎坷”指的是《易经》中的一卦,象征着困难和变化。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他在自然界和人世间观察到的道理,以及对命运的理解。

“但愿饱粳稌,年年乐秋成。”这是诗人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能够享受到丰足的生活,年年都能有一个快乐而收获满满的秋天。这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苏轼超脱物外、内心自在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拟古九首(其一)

有客叩我门,系马门前柳。

庭空鸟雀散,门闭客立久。

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

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

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

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

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陶拟古九首(其二)

酒尽君可起,我歌已三终。

由来竹林人,不数涛与戎。

有酒从孟公,慎勿从扬雄。

崎岖颂沙麓,尘埃污西风。

昔我未尝达,今者亦安穷。

穷达不到处,我在阿堵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和陶拟古九首(其三)

客去室幽幽,鵩鸟来座隅。

引吭伸两翅,太息意不舒。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

去此复何之,少安与汝居。

夜中闻长啸,月露荒榛芜。

无问亦无答,吉凶两何如。

形式: 古风

和陶拟古九首(其四)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