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
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
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英雄晚年的感慨与自我生命力的反思。
"军吏回官烛"一句,以军吏携带的官府蜡烛作为开篇,烛光在夜色中显得分外孤寂,暗示着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阴霾。紧接着,"舟人自楚歌"则展现了水上行者自发歌唱的情景,他们或许是从南方的楚地而来,带着异乡之思在河流中前进。
第三、四句"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描绘了一幅冷寂的夜晚边塞图景。细腻的寒沙被薄雾所覆盖,而那逐渐下沉的月亮投射在静谧的水面上,形成了一个宁静而又孤独的画面。
最后两句"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则是诗人对英雄晚年感慨的抒发。"壮惜身名晚"表达了对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英雄生活的惋惜之情,而"衰惭应接多"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无法再有更多建树的遗憾。最后,"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中,"归朝"意味着回到朝廷或故乡,"日簪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筋力定如何"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和生命力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和情感的深度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晚年、生命力量衰减以及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
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
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
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
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
城欹连粉堞,岸断更青山。
开辟多天险,防隅一水关。
乱离闻鼓角,秋气动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