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澒洞风尘莽未明,天翻地覆劫将盈。

翠华海上知何似,白首山中空自惊。

哭向莺花非世界,梦迷弓剑绕皇陵。

谁知薇蕨同杯酒,为酹兴亡终古灵。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动荡的世事尘埃尚未清晰,天地翻覆似乎灾难将满溢。
那象征皇权的翠华在海上会像什么样子,我在山中白发人独自感到震惊。
对着莺花哭泣,因为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梦境中箭矢和宝剑环绕着皇家陵寝。
又有谁知道,薇草和蕨菜也能与美酒相伴,只为祭奠古今兴衰的灵魂。

注释

澒洞:形容混乱或深不可测。
风尘:比喻世事纷扰。
翠华:古代帝王仪仗中的绿色华盖,象征皇权。
薇蕨:野菜,象征简朴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诗人以"澒洞风尘莽未明"开篇,形象地展现了社会的混乱和尘埃弥漫,暗示了战乱频仍,前景不明。"天翻地覆劫将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末世之感,预示着大难即将来临。

接下来,诗人通过"翠华海上知何似",将皇权比喻为飘摇不定的翠华,漂泊在茫茫海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白首山中空自惊"则流露出个人的无奈与惊恐,即使身处山林,也无法逃避现实的动荡。

"哭向莺花非世界"一句,诗人借景抒情,感叹美好的春光不再,象征着世事变迁,美好不再。"梦迷弓剑绕皇陵"则寓言般地描述了对历史更迭、皇室陵寝的冥想,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诗人感慨"薇蕨同杯酒,为酹兴亡终古灵",借薇蕨这样的野菜和杯酒,表达对国家兴衰的哀悼和对历代英灵的祭奠,寄托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未来的哀思。

总的来说,柴望的这首《即事》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南宋时期动荡时局下个人的无奈与悲凉,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

收录诗词(71)

柴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号:秋堂
  • 籍贯:江山
  • 生卒年:1212—1280

相关古诗词

呈中书权直程沧洲

玉旨传宣夜直扉,制麻侵晓进呈归。

三槐龙影连青琐,千柳莺声度紫薇。

袖惹炉香飘雾霭,砚传盘露映旌旗。

承恩更赐金莲炬,犹胜清光太乙藜。

形式: 七言律诗

金台泊舟

欲谋归去计,归去更匆匆。

王化何时北,江流日夜东。

片帆山共水,竟夕雨和风。

时事只如此,相催成老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重到都门效辘轳体

两年不作京华梦,重到湖山事已非。

柳外晚风寒食节,花间天气雨晴时。

阑干独凭莺飞去,帘幕低垂燕未归。

欲托焦桐理心事,满庭芳草又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高斋晚望

才是青山便卜邻,世情那得较纷纭。

露含远岫分为雨,烟起人家去作云。

柳色晴光扶槛入,莺声人语隔窗闻。

高斋独捲重帘坐,花落棋床日未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