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忠孝山亭故基

断碑藩镇记当时,杯酒谈兵少牧之。

山色何曾间今昔,人才初不限华夷。

水波风起心犹壮,木杪秋生鬓已知。

莫更候云台上望,武阳禾黍亦离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唐张忠孝山亭故基》由元代诗人刘因所作,通过对唐张忠孝山亭故基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首联“断碑藩镇记当时,杯酒谈兵少牧之”,以“断碑”和“藩镇”为引子,暗示了历史的流逝与往事的消逝。通过“杯酒谈兵”的场景,暗指古代将帅们在酒宴上讨论军事策略的情景,而“少牧之”则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这里可能隐含着对这位人物的怀念或对其功绩的赞叹。

颔联“山色何曾间今昔,人才初不限华夷”,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山色不改,象征着自然永恒,而“人才初不限华夷”则表达了对人才不分种族、地域的广泛认可,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才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颈联“水波风起心犹壮,木杪秋生鬓已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人的心境与年龄的变化。水波风起,象征着内心的激荡与活力;木杪秋生,则暗示岁月的流逝与白发的增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尾联“莫更候云台上望,武阳禾黍亦离离”,以“云台”为背景,可能暗指古代帝王表彰功臣的场所。诗人劝告不要再去云台上眺望,因为即使是在遥远的武阳,稻谷也已经成熟,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终结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一句充满了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会饮北山

相逢相饮莫相违,往事纷纷何足悲。

别后几经沧海浅,归来岂止昔人非。

此山变灭终如我,后会登临知与谁?

今古区区等如此,不须辛苦叹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秋郊

行过青林径欲还,谁家茅屋在林间?

云初涌出半含雨,风渐吹开微露山。

世味尝来知懒贵,物华老尽觉秋闲。

天开胜境为诗敌,未许幽人稳闭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对菊

迂疏不办一身谋,鬓发空添四海忧。

画本流民今复见,诗家逃屋为谁留?

黄茅安得千间厦,白布空歌万里裘。

政有南风曲中意,可能独醉菊花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城楼待雨

雨入江楼势欲吞,雷轰何止语难闻。

未忧彼岸将为壑,只恐吾山尽化云。

风伯为谁能却敌,物华依旧叹如焚。

百年人事今如此,猛拍阑干怨夕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