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寺庙风景。开篇“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两句,通过对山路高峻和行走时的吟咏,传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自得其乐以及不愿离开这宁静环境的情感。
接着,“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表明寺庙悠久,其历史之深远甚至连寺里的僧侣也不清楚,而“梵天”则象征着佛教的神圣与超脱。这里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模糊和宗教的元素,营造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氛围。
“暮霭连沙积,馀霞遍槛开”两句,则描绘了黄昏时分,寺庙周遭景象。暮色渐浓,与沙石相连;而晚霞则如同打开的门扉,洒满了寺墙。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开阔。
最后,“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表达了诗人希望吸引那些追求安静的人士,一同在高台上悠然自得地吟唱。这一句强调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通过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远的意境构建,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安慰的生活态度。
不详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晚唐著名诗人。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步步出尘氛,溪山别是春。
坛边时过鹤,棋处寂无人。
访古碑多缺,探幽路不真。
翻疑归去晚,清世累移晨。
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
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
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古巷槐阴合,愁多昼掩扉。
独存过江马,强拂看花衣。
送客心先醉,寻僧夜不归。
龙钟易惆怅,莫遣寄书稀。
鹗在卿云冰在壶,代天才业本吁谟。
荣同伊陟传朱户,秀比王商入画图。
昨夜星辰回剑履,前年风月满江湖。
不知机务时多暇,还许诗家属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