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谬作数种并总所奏藁遗参赞高紫微闻以阅读未及赐报平日正病无人为过目者兹不特饷所有别白半生漫浪笔研间为不虚矣因赠二首(其二)

涉笔牛腰倦不支,馀工那复到新诗。

殷雷秧绿又期月,指日枣红能几时。

自古兵财无上策,于今社稷寄西陲。

入郛及国均危道,勿谓君侯不敢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挥毫作画已感力不从心,剩余的才情又怎能创作新诗。
如同春雷唤醒稻田生机,期待着满月时节,但枣子何时能变红呢?
自古以来,军事和财政都不是万全之策,如今国家的重担寄托在西部边疆。
无论是进入城郊还是国家都充满危险,切勿以为君侯对此不知情。

注释

涉笔:挥毫作画。
牛腰:形容用力过度。
倦不支:感到疲倦无力。
馀工:剩余的才艺。
那复:怎能再有。
新诗:新的诗歌创作。
殷雷:春雷。
秧绿:稻田青翠。
期月:期待满月。
指日:预计。
枣红:成熟的枣子。
能几时:能持续多久。
兵财:军事和财政。
上策:万全之策。
社稷:国家。
寄:寄托。
西陲:西部边疆。
入郛:进入城郊。
及国:以及国家。
危道:危险的道路。
勿谓:不要认为。
君侯:尊贵的人,这里指君主。
不敢知:不知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岳珂的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农事与时局交织的画面。首句“涉笔牛腰倦不支”形象地写出诗人创作辛劳,仿佛连牛的腰部都感到疲倦。接着,“馀工那复到新诗”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专注,即使疲惫也难以放下。

“殷雷秧绿又期月,指日枣红能几时”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形容农事的繁忙和时光的流转,稻田如雷声般生机勃勃,而枣子红熟的日子转瞬即逝,寓意世事无常。

“自古兵财无上策”暗示了对战争和财政问题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这些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然而,“于今社稷寄西陲”则揭示了国家的安危如今主要依赖边疆的守卫。

最后两句“入郛及国均危道,勿谓君侯不敢知”,诗人告诫读者,无论是城市还是国家,都面临着危险的道路,不要以为地方官员(君侯)对此不知情,实际上是提醒他们要关注时局,承担起责任。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沉,既有对个人创作的感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了岳珂作为文人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情怀。

收录诗词(770)

岳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文学家。晚号倦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字:肃之
  • 号:亦斋
  • 籍贯:相州汤阴(今属河南)
  • 生卒年:公元1183~公元1243

相关古诗词

予以谬作数种并总所奏藁遗参赞高紫微闻以阅读未及赐报平日正病无人为过目者兹不特饷所有别白半生漫浪笔研间为不虚矣因赠二首(其一)

夜半军书尚掣铃,想应攲枕梦难成。

新凉颇复欺长夏,旧事何妨阅短檠。

人说文衡真有托,公于诗卷若为评。

复襄遗迹今如许,试考当时六万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予归未省松楸将以初秋望前汎湖之龙门已戒舟舰而连夕雨作不见月因赋天问二章(其二)

小心风伯紫宫回,眼看银蟾海上来。

玄豹又成漫谷雾,断虹犹作隐山雷。

便教雨积三时害,未信晴无一日开。

待试平生补天手,为君明镜再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予归未省松楸将以初秋望前汎湖之龙门已戒舟舰而连夕雨作不见月因赋天问二章(其一)

拟放平湖月下船,棹歌中夕发长川。

蘋风好为云开幕,兰桨不妨人扣舷。

猿鹤候迎将晓日,鱼龙悲啸未晴天。

玉川塌额金沙上,阊阖封词漫一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予老病倦烦入山两月颇得静中趣良月六日赵南仲端明朱子明户部曾编摩忽皆专介王渊道诸人亦来而东老侄自石门至阁皂刘道士又以诗卷为贽戏成

鼓钟不合飨鶢鶋,人事何因到野庐。

玉节金台新贵字,宝章琰刻故交书。

葛冠道士重温卷,芝砌郎君亦下车。

忽忆苏州风雨夕,空山落叶昔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