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别山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虎丘山寺的深厚情感。首句“老去别山如别世”,以“老去”点明诗人年岁已高,与山的离别仿佛是与另一个世界的告别,表达了对山的不舍和怀念。接着,“三观四看未能忘”则说明诗人多次回望,难以忘怀,流露出对山景的深刻印象。
“鹿行僧径眉毛净,虎印经台爪掌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鹿在僧径上行走,其毛发干净,象征着山林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而虎在经台上留下爪印,其香气弥漫,既展现了山中野兽的威猛,也暗示了佛法的庄严与神秘。这两句通过动物与宗教元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充满禅意的氛围。
“疏纸不堪书越绝,斋灯岂为荐吴亡”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字和灯光的感慨。疏纸难以承载对山的深情,斋灯也不足以祭奠历史的哀伤,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他朝若忆此山寺,一百八声钟最长”一句,预示着未来某日,当诗人再次回忆起这座山寺时,那悠长的钟声将会是最长久的记忆。这不仅是对山寺的怀念,也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中某些瞬间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记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