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名为《题阙(其四十三)》。诗中以历史人物张鲁和全义为引子,探讨了乱世中庇护百姓的义行与功过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张鲁世奇邪,乘险保梁州”,开篇即点出张鲁在乱世中的特殊身份与行为,他利用险要之地保境安民,虽有争议,却也展现了其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接着,“及乎降曹公,五子万户侯”描述了张鲁归顺曹操后,其家族获得封赏的情景,体现了乱世中个人命运的转折与权力的交换。
“全义亦盗雄,所事无恩雠”则转向讨论全义,强调其虽为盗寇之雄,行事却无仇无恩,展现出一种超脱于传统道德观念之外的行事风格。
“胙土享真王,晚节更优游”描绘了全义最终接受封赏,享受尊荣的生活状态,晚年的他或许更加从容自在。
“梁州无砧盎,河南但锄耰”通过对比两地景象,暗示乱世与和平时期的巨大差异,梁州因张鲁的庇护而免于战乱,河南则恢复农耕生活,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面貌。
“是时二邦外,柱骨如山丘”进一步强调乱世与和平时期的鲜明对比,乱世中的生灵涂炭与和平时期的社会繁荣形成强烈反差。
最后,“乱世能庇民,食报宁不优”总结全诗主旨,表达了对乱世中能够庇护百姓的英雄人物的肯定与赞美,同时也反思了乱世与和平之间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评判标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深刻探讨了乱世与和平、庇护与权谋、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