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其四十四)

昔有王彦方,闇然敦古谊。

讼者将取平,望庐恧而逝。

淑问既已昭,弓旌遂麇至。

一旦雠其身,侩酤以自秽。

始悟矜名客,良非终隐计。

众恶几于道,吾闻之老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题阙》(其四十四),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对人性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深刻思考。

首句“昔有王彦方,闇然敦古谊”,提到古代有位名叫王彦方的人物,他坚守着古老的友谊之道,暗中践行着忠诚与信义。这句诗为后文的故事设下了背景,引出了一段关于公正与道德的故事。

接着,“讼者将取平,望庐恧而逝”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当有人前来寻求公正时,王彦方以他的行为和人格魅力,使得那些寻求公正的人在看到他的庐舍后,感到羞愧,选择离去。这里体现了王彦方高尚的品德和影响力,能够感化他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

“淑问既已昭,弓旌遂麇至”进一步描述了王彦方名声大噪之后,众多贤士纷纷前来拜访的情景。这里的“淑问”指美好的询问或请求,而“弓旌”则象征着邀请或礼遇。这句话表明,王彦方不仅在处理纠纷时展现了公正,更因其高尚的品质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

然而,好景不长,“一旦雠其身,侩酤以自秽”。故事的转折点在于,王彦方最终遭到了报复,那些曾经被他感化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背叛了他,甚至利用他的名声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一情节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以及道德在现实面前可能遭遇的挑战。

最后,“始悟矜名客,良非终隐计”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追求虚名之人的真实看法,认为他们并非真正的隐士,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名声和利益。这句诗是对前文故事的总结,强调了道德和真实性的价值。

“众恶几于道,吾闻之老氏”则是对整个故事的哲学反思,引用老子的话,指出在道德和行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人们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道德标准。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避免因追求表面的荣誉而背离真正的道德原则。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公正、道德与人性的故事,探讨了道德实践与个人名誉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实道德立场的难度。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邃思想,也对现代人提供了关于道德与人性的深刻启示。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题阙(其四十五)

文王实剪魏,叔夜尸于市。

天子不为雠,雠乃作天子。

当时侍中君,衔愤栖田里。

新沓竟怜才,终烦司徒启。

惜哉荡阴役,终乃为雠死。

王裒恸蓼莪,独行表君子。

形式: 古风

题阙(其四十六)

晋武弛王度,隋文擅天刑。

于德实不竞,乘瑕乃合并。

苻秦任景略,七州差荡平。

慨然念大统,夫岂徒佳兵。

淮淝误一蹶,中原遂土崩。

竖儒轻相薄,志士叹无成。

形式: 古风

题阙(其四十七)

五胡肉晋室,聪勒独狞凶。

王族无完领,万姓一釜中。

靳准小竖子,而乃夷聪宗。

冉闵差强意,羯血三台红。

伊昔新城役,坑秦快六雄。

天地诚不仁,代报以无终。

形式: 古风

题阙(其四十八)

晋昭实剪商,诞也谊弗受。

麾下数百人,一一田横友。

矫矫继汉龙,夫岂称魏狗。

攸之扶宋倾,迥为宇文守。

二李起南北,慨焉捐其首。

于心岂尽纯,于道良无疚。

奉玺者何人,心死亦已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