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其十六)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翻译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却多次往来于山寺以致让山寺讨厌。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归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等,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长安路:喻指仕途。
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
厌逢迎:往来山寺次数太多,令山寺为之讨厌。
此为调侃之语。
宁作我,岂其卿(qīng)。
人间走遍却归耕(gēng)。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其十六·博山寺作》,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首句“不向长安路上行”,暗示了词人不愿涉足官场的纷扰,而是选择远离尘嚣。次句“却教山寺厌逢迎”进一步描绘出词人隐居山寺,寺中僧人因他的频繁来访而感到厌烦,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执着。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这两句,表达出词人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在不追求功名利禄的境遇中度过余生的决心。他更愿意保持自我,不迎合世俗的标准。

“宁作我,岂其卿”表明词人宁愿做真实的自己,也不愿像他人那样在官场上攀爬。“人间走遍却归耕”则写出他遍历世间后,最终选择回归田园,过上耕读生活。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以自然景物为友,视山鸟山花为兄弟,形象地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宁静淡泊生活的理想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辛弃疾的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鹧鸪天(其三)重九席上作

戏马台前秋雁飞。管弦歌舞更旌旗。

要知黄菊清高处,不入当年二谢诗。

倾白酒,绕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

明朝重九浑潇洒,莫使尊前欠一枝。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十二)赋牡丹,主人以谤花索赋解嘲

翠盖牙签几百株。杨家姊妹夜游初。

五花结队香如雾,一朵倾城醉未苏。

闲小立,困相扶。夜来风雨有情无。

愁红惨绿今宵看,却似吴宫教阵图。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其三)和昌父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

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

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形式: 词牌: 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