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阻沽头闸陆行二十馀里到沛县

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

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

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

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

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

吾来江北地,每喜见秀麦。

行行野树合,已到古沛驿。

汉帝遗原庙,屋瓦残青碧。

龙化已千秋,鸡犬如昨昔。

欲寻歌风处,闾里乱遗迹。

今人泗水上,犹树歌风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遇阻于沽头闸后,改陆路行走至沛县的旅途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沿途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首句“上沽下沽头,有如百里隔”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船只在闸口受阻的情景,仿佛百里之遥。接着,“曲河见舟樯,相去只咫尺”转折,描述了船只虽被阻隔,但河岸上可见船只的桅杆,实际距离却近在咫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力。

“舍舟遵平途,马蹄生羽翮”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弃舟步行的情景,马蹄似乎长出了翅膀,寓意着旅程的便捷与轻盈。接下来,“麦穗垂和风,披拂盈广陌”则转向对田野风光的描写,和风中麦穗摇曳,满目皆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吾闻江北人,终年饥无食”一句,诗人借以表达对江南富庶之地的感慨,与后文“吾来江北地,每喜见秀麦”形成对比,突显出江南地区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行行野树合,已到古沛驿”描绘了诗人继续前行,穿过密林,最终到达古沛县驿站的场景。这一段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漫长,也暗示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向往。

“汉帝遗原庙,屋瓦残青碧”将视线引向历史,诗人看到了汉高祖刘邦的陵寝,尽管庙宇破败,但屋瓦依然青碧,象征着历史的永恒与不朽。

“龙化已千秋,鸡犬如昨昔”则是对当地传说的引用,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但某些传统与记忆却如同昨日般鲜活。

“欲寻歌风处,闾里乱遗迹”表达了诗人想要探寻历史故事的愿望,但面对的是混乱的遗址,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最后,“今人泗水上,犹树歌风石”以现代人的视角,看到泗水边依然树立着歌颂风流人物的石碑,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以及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历史的尊重。

收录诗词(120)

归有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字:熙甫
  • 籍贯:江苏昆山
  • 生卒年:1506~1571

相关古诗词

徐州同朱进士登子房山

入舟忽不乐,呼侣登崇丘。

子房信高士,祠处亦清幽。

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

青山如环抱,一发悬孤州。

河流日侵齧,淼淼洞庭秋。

鸟犬争死人,冈陇多髑髅。

使者沉白马,守臣记黄楼。

叹我亦何为,空尔生百忧。

生民随大运,孰能知其由。

睹此名邦旧,怀古思悠悠。

壹自徐堰王,独有青山留。

刘、项亦何在,子房空运筹。

但从赤松子,不用待封侯。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自刘家河将出海口风雨还天妃官二首(其一)

到海忽雷雨,高云起崔巍。

纷披船幕湿,错落酒杯飞。

波浪半天黑,神龙助风威。

探遐方未极,初意遂已非。

无缘觐海若,稽首乞天妃。

愿为一日晴,令我揽光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自刘家河将出海口风雨还天妃官二首(其二)

八月尚徂暑,白露未为霜。

云物结蒸郁,雨势恣淋浪。

江水竞飞溢,螭龙争回翔。

金枢浴大明,此夜不可望。

极目观冥涨,天际何微茫!

直恨非西风,吹我到扶桑。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宝应县阻风

夜泊淮阴城,蚤向淮南路。

理棹逢西风,猖狂恣号怒。

清河千里中,东风日相误。

祈此一日风,终竟不可遇。

苍天岂有心,莫可诘其故。

但看北去舟,凌风如飞渡。

翻为去人快,顿忘吾所务。

淼淼湖披深,今日何可渡?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