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同朱进士登子房山

入舟忽不乐,呼侣登崇丘。

子房信高士,祠处亦清幽。

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

青山如环抱,一发悬孤州。

河流日侵齧,淼淼洞庭秋。

鸟犬争死人,冈陇多髑髅。

使者沉白马,守臣记黄楼。

叹我亦何为,空尔生百忧。

生民随大运,孰能知其由。

睹此名邦旧,怀古思悠悠。

壹自徐堰王,独有青山留。

刘、项亦何在,子房空运筹。

但从赤松子,不用待封侯。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徐州同朱进士登子房山》。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登临子房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入舟忽不乐”,诗人乘船前往子房山,心中却莫名地感到忧郁。接着“呼侣登崇丘”则转而表现出一种寻求慰藉的心态,与朋友一同攀登高丘以求解脱。随后,诗人赞美了汉初名臣张良(字子房)的高洁品质,并赞叹其祠堂所在之地的清幽环境。俯瞰徐州城,黄河映衬着流动的水流,青山环绕,远处孤州独立,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残酷景象:“河流日侵齧,淼淼洞庭秋。”黄河侵蚀着土地,洞庭湖在秋风中显得辽阔而深邃。接着,诗人通过“鸟犬争死人,冈陇多髑髅”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这一段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使者沉白马,守臣记黄楼”两句,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个事件,如祭祀或纪念活动,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紧密相连。最后,“叹我亦何为,空尔生百忧”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生民随大运,孰能知其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指出人类生活受到时代大势的影响,难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诗人对徐州这座名城的过往进行回顾,“睹此名邦旧,怀古思悠悠”,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最后,“壹自徐堰王,独有青山留。刘、项亦何在,子房空运筹”四句,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人物,如徐偃王、刘邦和项羽,以及张良,感叹他们的事迹虽已成过去,但只有青山依旧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永恒。诗人借用“但从赤松子,不用待封侯”这句话,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暗示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历史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洞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20)

归有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字:熙甫
  • 籍贯:江苏昆山
  • 生卒年:1506~1571

相关古诗词

自刘家河将出海口风雨还天妃官二首(其一)

到海忽雷雨,高云起崔巍。

纷披船幕湿,错落酒杯飞。

波浪半天黑,神龙助风威。

探遐方未极,初意遂已非。

无缘觐海若,稽首乞天妃。

愿为一日晴,令我揽光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自刘家河将出海口风雨还天妃官二首(其二)

八月尚徂暑,白露未为霜。

云物结蒸郁,雨势恣淋浪。

江水竞飞溢,螭龙争回翔。

金枢浴大明,此夜不可望。

极目观冥涨,天际何微茫!

直恨非西风,吹我到扶桑。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宝应县阻风

夜泊淮阴城,蚤向淮南路。

理棹逢西风,猖狂恣号怒。

清河千里中,东风日相误。

祈此一日风,终竟不可遇。

苍天岂有心,莫可诘其故。

但看北去舟,凌风如飞渡。

翻为去人快,顿忘吾所务。

淼淼湖披深,今日何可渡?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壬戌南还作(其一)

自出皇都门,渌水明可掬。

高风抟羊角,飞沙旋雾縠。

乘快得顺流,溯行又转辘。

长河亘千里,回溪每九曲。

时序值暮春,光景信明淑。

市邑临水折,岸柳新雨沐。

欲问北州故,但以南期促。

同行近百艘,晨夕相追逐。

挂席雁翅接,转棹鱼尾续。

长闻夜集喧,又见风排簇。

所遇皆南金,胡为弃荆玉?

非有弹冠庆,相呼入山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