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夜宿二首(其一)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南方水乡没有边际,小船北行的行程还未确定。
在淮河上失去了故乡之情,归乡的梦在郢都也感到迷茫。
树叶凋零感知寒冷临近,山路漫长使日出显得迟缓。
旅人的心情纷乱如麻,比不上在洛阳时的宁静。

注释

水国:指南方多水的地区。
畔:边际。
扁舟:小船。
北未期:北行的行程还未确定。
乡情:思乡之情。
淮上:淮河流域。
失:失去。
郢中:古代楚国的都城,这里泛指故乡。
木落:树叶凋零。
知:感知。
寒近:寒冷临近。
山长:山路漫长。
见日迟:日出显得迟缓。
客行:旅人出行。
心绪乱:心情纷乱。
不及:比不上。
洛阳时:洛阳(古都,这里代指安宁平静的生活)。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秋夜的旅途中所感所思。开篇“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之路的渴望与不确定性,"畔"指河岸或田埂,这里意味着边界,而"扁舟"则是一种平底的小船,常用於浅水中。诗人南下无定期,只能是北上还未有确切的日子。这两句既写出了对家乡的向往,也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

接下来,“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情感已经在长江之上迷失,而关于归家的梦想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淮上"指的是长江流域,这里象征着诗人与故土的距离;"郢中"则是古地名,今湖北省公安县一带,诗人可能曾在此处有所寄托。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两句写景抒情,秋天树叶纷纷落下,预示着冬日将至的寒冷;而山谷间的阳光因为山势的遮挡显得格外延缓,这些自然景象都深化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归乡的渴望。

最后,“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则是诗人在旅途中因思念家乡而心绪紊乱,甚至连曾经留恋过的洛阳城都变得不再重要。这里“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唐代更是一座繁华都市,但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它已经被对故土的深切渴望所替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游子对于归乡的强烈愿望,以及旅途中孤独与不确定性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62)

孙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史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 籍贯:今东昌府区沙镇
  • 生卒年:696~761

相关古诗词

淮阴夜宿二首(其二)

永夕卧烟塘,萧条天一方。

秋风淮水落,寒夜楚歌长。

宿莽非中土,鲈鱼岂我乡。

孤舟行已倦,南越尚茫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

晚从灵境出,林壑曙云飞。

稍觉清溪尽,回瞻画刹微。

独园馀兴在,孤棹宿心违。

更忆登攀处,天香满袖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长洲苑

吴王初鼎峙,羽猎骋雄才。

辇道阊门出,军容茂苑来。

山从列嶂转,江自绕林回。

剑骑缘汀入,旌门隔屿开。

合离纷若电,驰逐溢成雷。

胜地虞人守,归舟汉女陪。

可怜夷漫处,犹在洞庭隈。

山静吟猿父,城空应雉媒。

戎行委乔木,马迹尽黄埃。

揽涕问遗老,繁华安在哉。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

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

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

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

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形式: 排律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