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为伊氏作

惊飙动高林,荆榛迷路岐。

中有愁思妇,哀叹一何悲。

借问悲何为,乃为良人思。

良人一以逝,十载守空帷。

十载何足言,千秋常若斯。

风波一朝起,骨肉以相疑。

生者不可拒,死者不可追。

宁使妾身捐,岂使妾行亏。

痛哭回白日,惨黯黄云垂。

青山一愤绝,重泉以为期。

寄谢朱颜者,贪生良足嗤。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七哀诗为伊氏作》描绘了一个深陷情感困境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行动,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以及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无奈与抗争。

开篇“惊飙动高林,荆榛迷路岐”以自然界的风暴比喻人生的变故,暗示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动荡不安,同时也预示了她未来的命运将充满挑战。荆榛象征着障碍与困难,迷路岐则表明了方向的迷失,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迷茫与无助的氛围。

接着,“中有愁思妇,哀叹一何悲”直接点出主人公的身份——一位愁苦的思妇。她因丈夫的离世而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其悲叹之深,难以言表。这一句不仅揭示了故事的核心情感,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

“借问悲何为,乃为良人思”进一步解释了主人公悲伤的原因,即对已逝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不仅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包含了对失去伴侣后孤独生活的哀叹。

“良人一以逝,十载守空帷”描述了主人公长达十年的守寡生活,这不仅是时间的漫长,更是精神上的孤独与煎熬。十年的等待,对于一个守寡的女性来说,既是考验也是煎熬。

“十载何足言,千秋常若斯”表达了主人公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接受,似乎在说这样的日子在她看来并不算长,因为历史中不乏相似的悲剧。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对命运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风波一朝起,骨肉以相疑”暗示了主人公生活中出现了新的变故或冲突,亲人之间产生了猜疑,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困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波,她不得不面对亲情的裂痕。

“生者不可拒,死者不可追”是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强调了生命中的不可逆性。她意识到,活着的人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死去的人也无法挽回。

“宁使妾身捐,岂使妾行亏”展现了主人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底线,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做出违背良心的行为。这种坚定的立场,体现了她对爱情与道德的坚守。

“痛哭回白日,惨黯黄云垂”描绘了主人公在得知某件重要事情后的反应,她痛哭流涕,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暗淡无光。这一场景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力,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强烈震动。

“青山一愤绝,重泉以为期”意味着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选择了一条决绝的道路,或许是为了摆脱困境,或许是为了与爱人团聚。这句话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总结,也蕴含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寄谢朱颜者,贪生良足嗤”作为结尾,是对那些追求短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价值的人的讽刺。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幸福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应包括精神的满足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人生重大变故时的坚韧与抗争,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爱情、命运、道德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772)

宗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字:子相
  • 号:方城山人
  • 籍贯:兴化(今属江苏兴化)
  • 生卒年:1525~1560

相关古诗词

送客

客子向何方,车马朝日驰。

执手野彷徨,送君清江湄。

江水一何长,悠悠系我思。

出门有岐路,世情多崄巇。

黄尘摧人颜,玄霜切人饥。

去去勿复陈,愿君爱光仪。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夏日池上坐

朱华甤清漪,庭草凄已绿。

岁月忽以驰,流光复局促。

古人亦有言,夜游当秉烛。

感此伤我心,前修以自勖。

逍遥放情志,胡为自踯躅。

结庐在崇冈,极眺沧浪曲。

朝游渥吾缨,夕游濯吾足。

自知非至理,聊以从所欲。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闻钱惟重使楚寄赠

清夜事行游,去上西山址。

百卉何腓腓,荆榛被广路。

明月照我怀,浮云莽不止。

对此感我思,嗟彼远游子。

远游在何方,乃在潇湘里。

道路阻且修,相去万余里。

顾瞻双飞鸿,眷言未能已。

形式: 古风

李伯章归自邮来访

秋飙厉长空,鸿翼已高翥。

渚蕙日夜零,庭皋被白露。

揽衣起长望,同心忽相顾。

入门见颜色,慰我遥思慕。

我有一尊酒,聊以结欢娱。

君其勿遽行,豺虎满中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