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洪景卢舍人北使

尝记挥毫草檄初,必知鸣镝集单于。

由来笔下三千牍,可胜军中十万夫。

已许乞盟朝渭上,不妨持节过幽都。

吾君甚似仁皇帝,宜有韩公赞庙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曾经记得初次挥毫起草檄文的时候,必定知道响箭会聚集到单于那里。
自古以来,笔下的文字如同三千年积累的卷轴,足以抵得上战场上十万士兵的力量。
我已经答应在朝会上向敌人求和,在渭水之滨,不妨带着符节前往幽都这样的边疆之地。
我们的君主非常像仁德的皇帝,应该得到韩公那样的人赞美他的谋略和决策。

注释

鸣镝:响箭,古代战争中用来传递信号的箭。
三千牍:形容文献资料丰富,这里比喻文字众多。
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时持的信物,象征权力和使命。
仁皇帝:指有仁德的皇帝,如汉代的汉文帝。
韩公:可能指的是唐代的韩愈,以其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著称。
庙谟:朝廷的谋略或决策,庙指宗庙,谟指谋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为友人洪景卢出使北方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对国家仁政的赞美。首句“尝记挥毫草檄初”,回忆起洪景卢起草檄文的英勇时刻,暗示其才华横溢;“必知鸣镝集单于”借用边塞典故,形容他此行将面对的重任,即与敌方谈判,展现了决心和勇气。

“由来笔下三千牍,可胜军中十万夫”高度赞扬了洪景卢的文采,认为他的笔墨如同军队,能抵万人之力,显示出其在外交场合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已许乞盟朝渭上”预祝他在渭水之畔达成和平协议,展现了对和平的期待。

最后两句“不妨持节过幽都,吾君甚似仁皇帝”,表达了对当今君主的赞誉,认为他像仁德的皇帝一样,洪景卢的使命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暗含对洪景卢完成使命的信心,希望他能像韩信那样辅佐君王,制定庙堂大计。

整首诗情感饱满,既肯定了洪景卢的才能,又寄予了厚望,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收录诗词(887)

周必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 字:子充
  • 生卒年: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送闻人茂德删定归嘉禾

七年束带趁朝参,共喜儒林得指南。

经传注成头未白,公卿阅遍绶犹蓝。

秋来去国怀张翰,此去论诗忆郑覃。

别酒易阑情不尽,会凭清梦听清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送徐渊子知县朝奉还台

闻子才华自石湖,眼看清政似冰壶。

坊村不识催科吏,亭传焉知警捕符。

此去诣台凫举舄,向来行陌雉将雏。

朝回试望星辰履,倘许吹嘘上汉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徐漕移宪浙东二首(其二)

满岁蹒跚泮水间,独公不作腐儒看。

几陪佳客芙蓉幕,聊慰穷愁苜蓿槃。

此去高山空自仰,向来流水为谁弹。

割鞭截镫知无益,但觉轮囷激肺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徐漕移宪浙东二首(其一)

一去中台十九年,爱君忧国得华颠。

久疑使节留江上,稍喜除书近日边。

寒碧轩窗馀旧句,汗青简册奏新篇。

文章入相公家旧,沙路从今稳著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