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之石

渐渐之石,维其高矣。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山川悠远,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

形式: 四言诗

翻译

山峰险峻层岩峭,高高上耸入云霄。山重重来水迢迢,日夜行军多辛劳。将帅士兵去东征,赶路不论夕或朝。
山峰险峻层岩险,高峻陡峭难登攀。山川逶迤又遥远,不知何时到终点。将帅士兵去东征,一直向前不顾险。
白蹄子的大小猪,成群涉水踏波过。月亮靠近天毕星,大雨滂沱汇成河。将帅士兵去东征,其他事情无暇做。

注释

渐渐:借为“巉(chán)巉”,险峭的样子。
维其:犹“何其”。
劳:劳苦。
一说读为“辽”,指辽远。
武人:指东征将士。
皇:同“遑”,闲暇。
朝:早上。
卒:借为“崒”,高峻而危险貌。
曷其没:言何时是个尽头。
曷,何。
没,尽。
出:出险。
蹢:蹄子。
烝:众多。
一说“进”。
离:借作“丽”,依附,此指靠近。
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叫“天毕”。
俾:使。
滂沱:大雨貌。
不皇他:无暇顾及其他。

鉴赏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这段文字描绘了一种远征的艰辛与自然景观的壮丽。其中“渐渐之石”指的是长安城东的高山,通过反复提及这个地名来强调其高度和遥远。"维其高矣"、"维其劳矣"等句式表达了对山川险峻的感慨。

诗中的“武人东征”指的是军队东征的场景,可能是描述古代的一次战争或军事行动。这一系列的叙述和反问,如“不皇朝矣”、“曷其没矣”、“不皇出矣”等,都在表达对远征士兵命运的关切和疑惑,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最后两句“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则描绘了一种动荡不安的场景,可能是通过自然现象来比喻战争的混乱与悲惨。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石头和远征士兵的描述,传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战事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先秦时期文学风格,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战争与自然的认识和情感。

收录诗词(305)

诗经(先秦)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苕之华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形式: 四言诗

何草不黄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形式: 四言诗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形式: 四言诗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