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翻译

泉水源头自高处流下,沿着石缝蜿蜒而下。
泡沫纷飞,青色崖壁裂隙若现。
曲折成池塘,水清见底,仿佛能看到深处。
水流汇集成长溪,激荡起蛙鸣虫叫。
起初水流细小,盛不满碗,渐渐变宽,如丝如帛。
传说这山中有神灵,不愿被贬谪人间。
它们无法带来雷电风雨,却静静吐出寒冷的碧波。
因此,山前的人们得以千年灌溉稻麦。

注释

泉源:泉水的源头。
石脉:石头的脉络。
白沫:白色的泡沫。
苍崖:青色的悬崖。
肝膈:这里指水底。
潨泻:急流而下。
蛙蝈:蛙和蝈蝈。
初开:开始时水量小。
渐去:水流逐渐变宽。
如帛:像丝绸一样。
神物:神秘的生物。
谪:贬谪到人间。
雷雨:雷电和雨水。
滟滟:水光闪烁。
遂令:于是使得。
稻麦:稻谷和小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中溪流图景,通过对泉水流动过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这几句诗词描绘出泉水自山巅缓缓而下的景象,水流沿着岩石的裂缝蜿蜒曲折,形成了如烟似雾的白色浪花,给人以动感。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潨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泉水汇聚成一个个弯曲的小湖,其清澈的水质如同透明的镜子,映照出心灵深处的情感。随后泉水汇合成一条长长的小溪,以迅猛的势头冲刷着蛙蝈之类的小生物。

"初开不容碗,渐去已如帛。" 泉水最初细小得几乎无法盛放在碗中,但随着流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宽度逐渐变得像丝绸一样宽广。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诗人提到山中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它们似乎对世间的诽谤感到厌倦,但这些神物并没有能力引发雷雨,只能发出一种低沉而清冷的声音。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最后一句表明,这些自然之物和现象最终影响了山脚下的人们,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耕耘稻谷,维持着生活的循环。

整首诗通过对泉水流动的描写,以及对神秘力量的暗示,展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浰阳早发

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嚣嚣好名心,嗟我岂独无。

不能便退缩,但使进少徐。

我行念西国,已分田园芜。

南来竟何事,碌碌随商车。

自进苟无补,乃是懒且愚。

人生重意气,出处夫岂徒。

永怀江阳叟,种藕春满湖。

形式: 古风

夜行观星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

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宇。

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

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

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似。

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形式: 古风

汉水

舍棹忽逾月,沙尘困远行。

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

蜀江固浩荡,中有蛟与鲸。

汉水亦云广,欲涉安敢轻。

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

洲中浣纱子,环佩锵锵鸣。

古风随世变,寒水空泠泠。

过之不敢慢,伫立整冠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