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

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

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

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翻译

今年有闰月,夏天延长了春天的光辉。
傍晚时分,楼下的景色宜人,城角处宴会赏景后归来。
重要的政令通过九歌宣扬,朝服在六舞的欢庆中卸下。
天时与人心相契合,万事皆顺遂。
礼仪中体现出深厚的情谊,音乐中感受着细微的情感。
特别的赏宴在阳台举行,上旬的夜晚飘落着暮雨。

注释

闰月:指一年中有额外的一个月,农历中用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
展春辉:延长了春天的阳光明媚。
宴赏归:宴会结束后回家。
九歌:古代楚辞中的九篇祭神乐歌。
朝衣:官员上朝穿的官服。
人和事不违:人事和谐,没有违背之事。
阳台乐:可能指在阳台举行的欢乐活动。
暮雨飞:傍晚时分飘落的雨。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盛世宴会的诗作。开篇“今年通闰月,入夏展春辉”两句,通过闰月(即润年,历书上没有的第十三个月)的概念,表达了时间的丰富和季节的美好,设定了一种祥和喜悦的氛围。“楼下风光晚,城隅宴赏归”则描绘出宴会结束时的景象,人们在高楼之下享受着晚风中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宴会的地点可能是在城墙附近的高台或建筑上。

“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两句表明了宴会上的华丽场面。九歌和六舞都是古代宫廷宴会上的重要节目,它们不仅是对音乐、舞蹈艺术的颂扬,也象征着国家政治清明和文化繁荣。

接下来的“天喜时相合,人和事不违”则更深入地描绘了一种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境界。这两句通过对比天气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传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秩序井然、民心所向的赞美。

“礼中推意厚,乐处感心微”表达了宴会中的礼节之隆重以及人们在享受音乐时的情感交流。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一场场面宏大而情感丰富的盛宴。

最后,“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则转换了景象,从高楼宴会到个人独自在阳台上的体验,前一个十日内的夜晚还下过雨,这里的“别赏”可能指的是诗人对先前宴会的回味和新的感受。通过暮雨飞的意象,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一丝留恋。

整首诗语言优雅,意境宽广,是对盛世宴会文化的生动描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和谐社会与个人情感体验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途经华岳

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

循途经太华,回跸暂周旋。

翠崿留斜影,悬岩冒夕烟。

四方皆石壁,五位配金天。

彷佛看高掌,依稀听子先。

终当铭岁月,从此记灵仙。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喜雪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霙。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登封何以报?

因此谢功成。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游兴庆宫作

代邸青门右,离宫紫陌陲。

庭如过沛日,水若渡江时。

绮观连鸡岫,朱楼接雁池。

从来敦棣萼,今此茂荆枝。

万叶传馀庆,千年志不移。

凭轩聊属目,轻辇共追随。

务本方崇训,相辉保羽仪。

时康俗易渐,德薄政难施。

鼓吹迎飞盖,弦歌送羽卮。

所希覃率土,孝弟一同规。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登蒲州逍遥楼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

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

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津。

一览遗芳翰,千载肃如神。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