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吟(其一)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拥有智慧的男子之身,上天赋予他并非为了贫穷。
只有探索月亮洞穴才知晓万物,未曾触及天之根本怎会理解人情。
在乾卦遇到巽卦之时,他观察月亮洞穴;在地遇到雷鸣之处,他审视天之根本。
天之根本与月亮洞穴间他随意往来,三十六重宫殿都充满春天的气息。

注释

耳目聪明: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男子身:指具有男子气概的人。
洪钧:古代对上天的尊称。
赋与:给予。
不为贫:不是为了追求贫穷。
探:探索。
月窟:比喻深奥的知识或未知的世界。
天根:象征天地的根源或最高境界。
识:理解。
乾遇巽:乾、巽是中国传统八卦中的两个符号,这里代表时间变化或自然规律。
观:观察。
地逢雷:地与雷的结合,可能象征大地震动或自然现象。
看:审视。
闲来往:随意往来,无拘无束。
三十六宫:这里可能象征着广阔的世界或想象中的仙境。
都是春:充满生机和温暖。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观物吟》其一,以男子自比,寓言深刻。首句“耳目聪明男子身”,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智慧和敏锐,如同一个洞察世事的智者。接下来,“洪钧赋与不为贫”暗示了他虽出身平凡,但天赋异禀,不受物质贫困所限。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两句,通过探索月宫和天根的意象,象征着诗人通过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深化了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对人性的洞察。月窟代表深邃的自然,天根则象征着生命的根源。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如同顺应天地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和时机去领悟宇宙的法则。最后一句“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生机,仿佛宇宙间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个人的智慧和探索精神,寓言般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邵雍诗歌的哲理性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观物吟(其二)

淳厚之人少秀慧,秀慧之人少审谛。

安得淳厚又秀慧,与之共话人间事。

形式: 七言绝句

观物吟

地以静而方,天以动而圆。

既正方圆体,还明动静权。

静久必成润,动极遂成然。

润则水体具,然则火用全。

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

体在天地后,用起天地先。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观物吟四首(其四)

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

耳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

并弃耳目官,专用舌口较。

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

形式: 古风

观物吟四首(其三)

古今情一也,能处又何难。

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多疑亏任用,轻信失防闲。

尧舜其犹病,何尝无大奸。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