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春天的郊野道路上,飘着残春的柳絮纷飞。
微风吹过,骏马嘶鸣,阳光照耀着老者的莱衣(古代儿童穿的短衣)。
洛阳的书信送到,江边村落的人们开始归家。
我思念之情凝望着淮河,期待着你的双鲤鱼书,不会稀少。

注释

绿野:春天的郊野。
芳城:盛开花草的城市。
路:道路。
残春:即将消逝的春天。
柳絮:柳树种子形成的绒毛。
风鸣:风吹过时的声响。
骕骦马:一种良马。
日照:阳光照射。
老莱衣:指老年人的衣服。
洛苑:洛阳的园林或宫廷。
鱼书:古时以木板刻字,沉入水中传递消息,形如鱼鳞。
至:到达。
江村:江边的村庄。
归:返回。
相思:深深的思念。
淮水:淮河。
双鲤:古人常用鲤鱼寄信,这里指书信。
不应稀:不应该稀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一句,通过绿意盎然的大地、繁花似锦的小城以及飘飞的柳絮,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而又不经意间流露出淡淡哀愁的春日景象。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残春"二字,既点出了时序,又暗示了一种物是人非的离别之情。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这两句,则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对比,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春风中传来的是马鸣声,而不是花香或鸟语,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与老莱的单薄衣衫在阳光下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一句,通过对信件到达和大雁归巢的情景描写,表现了远方来往信息的流通以及季节更替中生命的循环。"洛苑"指的是水边或河岸,这里的"鱼书"可能是指通过水路送来的书信,而江村中的雁户则隐喻着归宿与和谐。

最后两句"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淮水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此处象征着连接心灵和情感的纽带,而"双鲤"这一形象,则可能是对友谊或爱情的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对方回音却不得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世间离合悲欢的深刻感悟,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洛中逢白监同话游梁之乐因寄宣武令狐相公

曾经谢病各游梁,今日相逢忆孝王。

少有一身兼将相,更能四面占文章。

开颜坐上催飞盏,回首庭中看舞枪。

借问风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对胡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洛中詶福建陈判官见赠

潦倒声名拥肿材,一生多故苦邅回。

南宫旧籍遥相管,东洛闲门昼未开。

静对道流论药石,偶逢词客与琼瑰。

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看剑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秋夕不寐寄乐天

洞户夜帘卷,华堂秋簟清。

萤飞过池影,蛩思绕阶声。

老枕知将雨,高窗报欲明。

何人谙此景,远问白先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秋中暑退赠乐天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