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

江城漂泊最多时,邂逅谁令长者期。

得坎浮槎应有命,投林惊鹊且安枝。

何年笑语还留客,终日勤劳数问儿。

铃阁清虚非此比,秋风归兴恐非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江城漂泊的日子最频繁,是谁让我期待着长者的相遇。
如果能乘木筏度过难关,那或许是命中注定,暂且让飞鸟受惊但安心栖息树枝。
不知何时还能听到欢笑声留住客人,整天忙碌却总不忘询问孩子。
铃阁的宁静清寂与此刻不同,秋风吹来,我恐怕不适合回家乡的心情。

注释

江城:指某个江边的城市。
邂逅:偶然相遇。
长者:年长有经验的人。
坎:困难,坎坷。
浮槎:古代传说中能渡过天河的木筏。
投林:飞鸟归巢。
铃阁:有铃铛装饰的阁楼,可能指官署或住所。
清虚:清净空旷。
归兴:回家的念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诗人以江城漂泊的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归乡之情的思考。首句“江城漂泊最多时”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经历诸多困顿的境况。第二句“邂逅谁令长者期”暗示了在漂泊中期待与长辈相遇或得到指引。

接下来,“得坎浮槎应有命”借用神话中的木筏随水漂流,寓意命运的安排,表达出对未知归宿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接纳。诗人安慰自己,即使惊动林中鹊鸟,也应安心栖息,暂时放下忧虑。“何年笑语还留客”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时光,而如今只能通过询问孩子来寄托思念。

尾联“铃阁清虚非此比,秋风归兴恐非宜”进一步表达了对清静官署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前秋风起时归乡心情的不确定。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范景仁侍郎移竹

双桧生南户,丛筠种北墙。

交阴奉君子,为伴老中堂。

露洗秋阶绿,风含夏簟凉。

栽花知已误,新上一番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侯宣州利建招致政汪大夫

社瓮壶浆接四邻,肩舆拄杖试红尘。

惯眠林下三竿日,来看城中万井春。

世上升沉无限事,樽前强健不资身。

经过已足知公政,长见车中有老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侯宣城题叠嶂楼

小邑来时路,宣城最近邻。

楼台百年旧,花竹一番新。

登览春深日,凝思病后身。

何时对樽酒,重为洗埃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姚孝孙判官见还岐梁唱和诗集

伯氏文章岂敢知,岐梁偶有往还诗。

自怜兄力能兼弟,谁肯埙终不听篪。

西虢春游池百顷,南溪秋入竹千枝。

恨君曾是关中吏,属和追陪失此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