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颜复赴阙

箪瓢未改安贫性,凫绎犹传直道馀。

不见失官愁戚戚,但闻高卧起徐徐。

居中旧厌军容讲,补外仍遭城旦书。

此去将身置何许,秋风未免忆鲈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虽然生活简朴,但我依然保持着安贫乐道的本性。
尽管仕途受阻,我仍然坚守正直之道,不显忧愁。
不再面对朝堂上的军容训话,却被调到外地任职,接到严厉的命令。
这次离开,不知未来何处安身,秋天的风让我难免想起家乡的鲈鱼。

注释

箪瓢:形容生活简朴。
未改:没有改变。
安贫性:安于贫穷的本性。
凫绎:古代官职调动的代称。
犹传:仍然传承。
直道馀:保持正直之道。
失官:失去官职。
愁戚戚:忧虑重重。
高卧:闲居。
军容讲:朝堂上的军事训练或训话。
补外:被调往外地任职。
城旦书:严厉的命令或调令。
置何许:安置在何处。
鲈鱼:代指故乡,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颜复赴京任职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与关切。首句“箪瓢未改安贫性”赞扬颜复坚守清贫的本性,即使生活简朴依然不改其节操。次句“凫绎犹传直道馀”进一步称赞颜复秉持正直之道,即使身处仕途,也保持着高尚的品行。

第三句“不见失官愁戚戚”,诗人安慰颜复不必因失意而忧虑,暗示他应以积极态度面对官场的起伏。第四句“但闻高卧起徐徐”则描绘了颜复淡泊名利,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第五、六句“居中旧厌军容讲,补外仍遭城旦书”暗指颜复在京中曾厌倦于军事政务,如今被外调,虽有不便,但诗人认为这是暂时的,暗示他应有更广阔的视野。

最后一句“此去将身置何许,秋风未免忆鲈鱼”以秋风和鲈鱼的典故,寄寓对颜复即将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希望他在新的环境中能保持那份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鼓励,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体现了苏辙诗歌的深厚人情味和哲理内涵。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送霸州司理翟曼

大梁能赋客,边郡系囚曹。

官职不相称,声名终自高。

试观为吏苦,应过读书劳。

努力事初宦,尺丝无厌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闻子瞻习射

旧读兵书气已振,近传能射喜征鼖。

手随乐节宁论中,箭作鸱声不害文。

力薄仅能胜五斗,才高应自敌三军。

良家六郡传真法,马上今谁最出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闻子瞻重游南山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闻王巩还京会客剧饮戏赠

闻君归去便招呼,笑语不知清夜徂。

结束佳人试银甲,留连狂客恼金吾。

烛花零落玉山倒,诗笔攲斜翠袖扶。

暂醉何年依锦瑟,东斋还复卧氍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