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日自遣》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景色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流露。
首句“甘向清时隐”,表达出诗人愿意在清明的时代中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既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体现出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
“无令素愿乖”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坚守初心,不让自己最初的愿望和理想受到外界干扰或改变的决心。这里的“素愿”可能指的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或是对某种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
“存虚饶气色,拨累缓形骸”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对外在事物的淡然态度。通过“存虚”(保持内心的空灵)和“拨累”(摆脱烦恼),诗人试图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让身体得以放松,精神得到释放。
“叶响风前树,苔青雨后阶”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风吹过树梢,树叶发出沙沙声响,雨后的石阶上长满了青苔,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这样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寄托了他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最后,“何须学宋玉,登眺苦秋怀”一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不同于古人的情感态度。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以其悲秋之作闻名。而谢榛在此处提出疑问,似乎是在说,何必像宋玉那样因秋景而感到忧愁呢?他更倾向于从自然中寻找安慰,而不是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这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乐观解读。
综上所述,《秋日自遣》通过诗人对秋日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寻求内在平静与和谐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