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其二)

夜吟方倚树,晓梦已入竹。

风铃散疏声,悬灯照凄绿。

颇欣谢尘事,息仰在深谷。

迹感铩羽禽,狂惊失群鹿。

穷乡此留滞,乐岁苦踯躅。

岂念怀与安,徒成歌复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嵊县前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夜吟方倚树”,诗人夜晚吟诗时,身体倚靠在树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接着,“晓梦已入竹”则将时间推进到清晨,诗人似乎在梦中已经穿越竹林,暗示着旅程的开始。

“风铃散疏声,悬灯照凄绿”两句,通过风铃的轻响和悬挂的灯火照亮的绿色环境,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宁静与孤独。风铃的声音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而灯火则在黑暗中提供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颇欣谢尘事,息仰在深谷”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之中的喜悦之情。他将自己比作置身于深谷之中,远离世俗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迹感铩羽禽,狂惊失群鹿”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受伤的鸟和迷失的鹿,表达了在旅途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助与恐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穷乡此留滞,乐岁苦踯躅”描述了诗人身处偏远乡村的滞留状态,即使在丰收之年也感到艰难前行。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岂念怀与安,徒成歌复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不期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不禁感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既有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其三)

青溪多道士,华栋祀仙人。

绿屩封君达,酡颜贺季真。

林腰束云岫,谷口入风尘。

川绿疑成雨,岩红忽觉春。

开窗怪禽集,系槛野猿驯。

无由乞灵药,终此驻闲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自嵊县至天台山行杂诗(其四)

山禽呼水禽,栖息多在户。

夏虫语秋虫,寒久何忽暑。

川原既相间,凉燠各有主。

车马喧寂中,劳劳自尔汝。

征衣冒荆棘,客饭杂尘土。

曰发斑竹山,言寻白蘋浦。

形式: 古风

天台赤城歌寄孙大

赤城黄海天下奇,我昔探奇入云海。

天台山高一万丈,结雾蒙云住仙宰。

奔车覆舟何不闲,数载岂复窥青山。

丈夫事业百无就,筋力苦瘁登临间。

山中之人薜萝绕,尘面看山亦徒扰。

奔猿立鹤噪岂休,笑我饥驱发蓬葆。

黄尘入骨体不轻,手扶赤藤上赤京。

崖穷壑转忽相失,侧耳已听鸣泉清。

尘寰下士禽子夏,五岳游期迫衰谢。

我留绿发不敢迟,急复料理居山资。

人生何为南北驰,忧患亦苦无穷时。

岩栖谷汲谁赏心,素抱幸有雍门琴。

不然云山苍苍万条路,更挂飞瓢觅君去。

吟肩拍处我欲狂,君亦寻君遂初赋。

形式: 古风

瓯江阻雨夜起望江心寺作

海潮初入雨纵横,帆落东瓯九斗城。

夜半题诗亦何意,荒鸡声里酹先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