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古来传织女,七夕渡明河。

巧意世争乞,神光谁见过。

隔年期已拙,旧俗验方讹。

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自古以来流传着织女的故事,她在每年的七夕之夜横渡明亮的银河。
人们争相在这一天乞求智慧和巧妙的心思,但织女的神光照亮人间的传说又有几人亲眼目睹过呢?
时间流逝,古老的习俗渐渐变得不合时宜,验证方法也出现了错误。
节日里,人们用五彩斑斓的金盘盛放各种果实,而蜘蛛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居所,随意搭建巢穴。

注释

织女:神话中的女子,擅长纺织,象征智慧和美丽。
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又称乞巧节。
明河:明亮的银河,指天上的银河系。
巧意:巧妙的心思或技艺。
世争乞:世人争相祈求。
神光:神话中神灵的光芒,这里指织女的光辉。
隔年期:指七夕节。
旧俗:古代的传统习俗。
验方:验证方法或传统习俗的实践方式。
讹:错误或偏差。
五色金盘:色彩斑斓的金盘。
果:节日食品。
蜘蛛:昆虫,此处可能寓意平凡事物。
浪作窠:随意搭建巢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七夕》,主要描绘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的情景。首句“古来传织女”点出织女的传说,接着“七夕渡明河”形象地描述了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情景。诗人通过“巧意世争乞”表达了人们对织女智慧和技艺的羡慕,以及乞求巧艺的心愿。

然而,“神光谁见过”暗示了这种神迹并非人人可见,增加了神秘感。接下来,“隔年期已拙”暗指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的遗憾,而“旧俗验方讹”则揭示了随着时间推移,关于七夕习俗的流传中可能出现了偏差。最后两句“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描绘了七夕时人们摆设的五彩果品和对蜘蛛结网的迷信,认为蜘蛛结网是织女下凡的象征,显得有些浪漫又带有民俗趣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七夕为背景,融合了神话传说与民间习俗,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和生活技能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七夕永叔内翰遗郑州新酒言值内直不暇相邀

诘朝持郑酝,向夕望星津。

俗意愿添巧,古心思变淳。

予穷少陵老,公似谪仙人。

独对金鸾月,宫词付小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七里湾得朱表臣寄千叶楼子髻子芍药

谁称为近侍,宜与牡丹尊。

霞綷千千叶,香撩黯黯魂。

红楼思侠少,宝髻奉王孙。

剩插不堪照,颜衰汴水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九月二日梦后寄裴如晦

裴生安健否,试问雁经过。

处士赋鹦鹉,将军养骆驼。

食鱼今饱未,索米奈贫何。

昨夜分明梦,持书认篆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九月见梅花

江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

远客思边草,孤根暗碛沙。

何曾逢寄驿,空自听吹笳。

今日樽前胜,其如秋鬓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