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
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
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作,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于修养与悟道的理解。诗中“贱子”指的是自己,即司马光本人,而“景仁”则是被比较的对象,这里可能是某位佛教僧侣或者修行者。
首句“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早已悟到了某种道理或真谛,而景仁却仍旧处于迷惑之中。这里的“悟”和“迷”,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和修行态度。
接下来的“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则是对比两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努力和深度。诗人认为自己(贱子)能够及时地理解并从中解脱出来,而景仁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修行的过程和结果。筏是古代渡河用的工具,诗人认为已经达到彼岸,不再需要这些外在的帮助;而挥锄不见金,则是在说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已不再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财富。
最后,“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则是对内心状态的一种描绘。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如同明月一般清澈、恒定,不为世间的浮躁所动摇。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修行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悟道过程的独到见解。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周官敛珍味,汉苑结芳根。
何意荒洲上,犹馀嘉树存。
犯寒花已发,迎暑实尤繁。
愿逐蒲萄使,离宫奉至尊。
积雨欲侵旬,朝晡漫不分。
苍凉微露日,惨澹已生云。
地半成泥滓,天应厌垢氛。
时闻度鸧鸹,空外自为群。
谏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
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
不正诛锄法,仍蒙奖叹荣。
百身何足报,天造固难名。
虹瑞流朱邸,童髦侍紫宸。
简心天与子,授位帝知人。
学古功时敏,钩深道日新。
宜然三百载,民物仰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