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石寺闻系猪明不能食

夜闻刺豕声,哀号欲趋死。

黎明肉入馔,念之难启齿。

口腹我可赊,性命彼所恃。

右军惋烹鹅,东家嗅供雉。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硖石寺闻系猪明不能食》,是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诗中通过描述夜晚听到猪被捆绑的声音,以及清晨猪肉被用于烹饪的情景,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食物来源的深思。

首句“夜闻刺豕声”,描绘了夜晚寂静中突然传来猪被捆绑时的哀号,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哀号欲趋死”进一步强调了猪在被捆绑时的恐惧与痛苦,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黎明肉入馔,念之难启齿”则将故事推进到清晨,当猪肉被用来烹饪成食物时,诗人内心产生了难以言喻的矛盾与挣扎。这里的“馔”指的是食物,而“念之难启齿”则暗示了诗人对于食用这些生命体的道德困惑和内心的痛苦。

后两句“口腹我可赊,性命彼所恃”以对比的方式,揭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在生存需求上的对立与统一。一方面,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可以“赊”取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动物的生命则是其生存的基础。这种对比引发了对食物链中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右军惋烹鹅,东家嗅供雉”引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指出了对特定食物的惋惜和对食物香气的享受。王羲之(右军)曾因烹鹅而感到惋惜,而东家则可能因为雉(野鸡)的美味而感到满足。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面对食物时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不同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尊严的思考,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关切。它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象的诗歌,更是一次对人性、伦理和存在的深刻探讨。

收录诗词(723)

葛胜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字:鲁卿
  • 籍贯:丹阳(今属江苏)
  • 生卒年:1072~1144

相关古诗词

七月一日招道祖剧饮

长卿已倦游,十年安泽国。

越鸟巢欲南,鹧鸪飞懒北。

会予亦蹭蹬,从子寄岑寂。

有酒时相邀,欢饮终未剧。

今当大火流,似闻姊丧释。

羽书静追呼,乐禁通考击。

扫除北窗凉,招速东床客。

暂勤车骑都,来辍春秋癖。

白啖苦无赖,红颜因暂惜。

畦蔬撷菘韭,园果剥梨棘。

金齑荐子鹅,银条脍玄鲫。

弓弯舞袖宽,珠贯歌声激。

景升陋三雅,淳于能一石。

拟取醉辖投,慵持诗烛刻。

浮生百年幻,且尽一朝适。

莫待佐稽山,对案空相忆。

形式: 古风

诸人见和复次韵

渊明事独往,谋酒不谋国。

引壶自酌罢,高卧幽窗北。

孤松供盘桓,五柳伴幽寂。

时赴中道邀,未觉体小剧。

八旬弃县令,忻若重负释。

安石登冶城,清谈工剖击。

竹林事游燕,百金费群客。

丝竹聊写情,副此杯铛癖。

岁晚白鸡梦,颓龄天不惜。

二士俱好饮,世运属艰棘。

身今扫閒轩,红蕖荫鲂鲫。

远挹环峰秀,下临湍水激。

得酒且尽欢,何人寿金石。

不如更添烛,夜漏淹晷刻。

醺酣便逃禅,酩酊非阏适。

从教醉谬误,黎明不能忆。

形式: 古风

次韵章婿道祖倧山居

我本丘壑人,负乘辄致寇。

归来卧湖海,梦断三接昼。

尚馀忧国心,带眼日惊瘦。

腾装居景山,飘飘云出岫。

门无长者辙,相见谁肯就。

吾甥相国孙,款我裹粮糗。

禅关有圣解,已语则无咎。

两庵同相攸,卜邻殆天授。

登盘无槟榔,客居必见宥。

富贵应自知,不询唐举寿。

形式: 古风

病起二首(其一)

春风散顽阴,我亦除积痾。

客居有园林,得暇辄一过。

残梅雪尚积,曲沼春已波。

傥或不近酒,如此推迁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