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褒城驿池

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

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

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

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池馆与秦地的栏杆相连,直通大道,我曾听说这里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尽管亭子依旧清凉,但往日的游船已不再,人事变迁,只剩空荡荡的舫影。
钓鱼人独自坐在风中,环顾四周的岛屿,雨中放牧的牛群以菰蒲为食。
西川的文官特别怀念这里,只怕回去后,连可供吟咏的清泉也干涸了。

注释

池馆:指代园林或建筑。
秦槛:秦地的栏杆,可能指代历史遗迹。
衢:大道。
清凉不散:形容环境清幽。
亭犹在:指亭子依然存在。
事力何销:人事变迁,力量消失。
舫已无:指原来的游船已经不存在。
钓客:钓鱼的人。
岛屿:周围的自然景观。
牧牛:放牧牛群。
菰蒲:水生植物,如茭白和菖蒲。
吟吏:吟诗作赋的官员。
葺:修缮,修复。
水亦枯:泉水干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古老的池馆之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化的感慨。

“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开篇即刻画出一幅古色古香的画面,“池馆”指的是古代帝王或贵族修建的园林之中的水体建筑,而“通秦槛”则是说这池馆与古时秦朝的长城相连,显得辉煌宏大。诗人通过“旧闻佳赏”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向往,这些美好的记忆仿佛仍然留存在脚步所到之处。

接下来的“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舫已无。”则透露出一丝哀愁。尽管“清凉”依旧,亭台也还在,但那些曾经的繁华和热闹已经不再,甚至连舟船都消失了,显得异常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荣景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变化无常的感慨。

“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这两句转换了语气,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情境。诗人通过“钓客”、“牧牛”的动作,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里的人们似乎与世隔绝,只与自然为伴。

最后,“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则又是一种忧虑的情感流露。诗人在“西川”之地吟诵着古代的律赋(吏),心中却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担心回到旧地可能发现连那熟悉的水源也已经枯竭无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和自然景物变化的担忧,以及对传统文化与个人记忆之间联系的深切感受。

收录诗词(320)

薛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字:太拙
  • 籍贯: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
  • 生卒年:817-880年

相关古诗词

赠苗端公二首(其一)

繁总近何如,君才必有馀。

身欢步兵酒,吏写鲁连书。

坐默闻鼙吹,庭班见雪初。

沈碑若果去,一为访邻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赠苗端公二首(其二)

至老不相疏,斯言不是虚。

两心宜一体,同舍又邻居。

晓角秋砧外,清云白月初。

从军何有用,未造鲁连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赠隐者

自得高闲性,平生向北栖。

月潭云影断,山叶雨声齐。

庭树人书匝,栏花鸟坐低。

相留永不忘,经宿话丹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赠隐者

门前虽有径,绝向世间行。

薙草因逢药,移花便得莺。

甘贫原是道,苦学不为名。

莫怪苍髭晚,无机任世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